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走出後的故鄉/潘 越

時間:2017-12-03 03:15:36來源:大公網

  走出去的故鄉,還能回去嗎?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相信是人各有異的,但對於故鄉的情感,我想大約都是大同小異的—既念想着它又清楚地了解它的美好裏也帶着粗陋。

  世上特性,多是兩面看。柔弱者可能更謙抑,硬氣者可能更自持,淡而無味者可能更耐得住尋常日子。我的故鄉是無錫,卻已是我離開許久,走出後就不知還能否走回去的地方。

  如今,走得多了,每次回到無錫去,沒什麼天高海闊的,大概是:見着爸媽了,先吃一碗餛飩一籠湯包。然後……陪爸媽逛蠡湖,遛狗;吃羊肉湯,加蔥;吃粢飯團和藕絲毛豆,吃桂花糖芋頭。就過過小日子吧。這種因為愜意便自我滿足的氣性,也還是無錫給予我的。所以,地域與性格便是如此:地域不僅潛移默化着性格,而且在悄然告訴你,「這樣的性格就是對的,這樣也可以過喲。」故鄉雕琢了人,也培養了人的判斷標準和價值觀,所以多多少少,總還是會跟着人走。

  我想,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故鄉水土了:某種對快樂的、安心的標準,天涯海角都放不掉的,就是如此。當然也包括茭白毛豆炒肉、紅燒肉、煮毛豆這些,到哪裏都還想吃的東西。

  漂泊的人,心裏都裝着故鄉。我們從故鄉裏走出來,走到天涯海角,找到了愛人,擁有了家庭,在新環境裏生根發芽,卻依然對承載着自己成長記憶的地方念念不忘。我們忘掉的,是曾經年少時終於從故鄉走出來的滿心歡喜。

  那時意氣風發,熱情少年,一心想要奔向遠方。等到真正實現了這個願望,卻發現故鄉成為真正到不了的遠方。故鄉是記憶裏熟悉的街道,是街道上飽經風霜的花草樹木,甚至是一片小小的葉子。那裏與其他地方沒有什麼不同,我們可以在別人的故鄉裏找到自己的故鄉。你瞧,我們描述的故鄉都有來往的行人,有嬉鬧的貓狗,有一樣的清風和星空。

  故鄉是沒有感情的,對誰都不討厭,也不偏愛,這是故鄉的姿態。我們強行抒情,賦予了故鄉那麼多與眾不同。於是,故鄉被賦予了具體的形象,變成了慈愛的父母,變成了可愛的兒女,變成了柔情的戀人……那些在外漂泊的粗獷的男人,偶爾躲在角落裏靜默不語,如果關切問他一句是否想家,大概會問出燦爛的淚花。他會拿出手機,和你聊一聊遠方的家,那麼溫暖。

  人們懷念故鄉,有時是在懷念曾經天真的自己和安逸的生活。有句老話,吃飽了不想家。細細品味,確實如此。在我們的心裏,故鄉承載着孩提時代,那是溫柔的避風港。餓了想吃就吃,累了想睡就睡,不開心了就發脾氣。長大以後,故鄉的角色在我們心裏變得微妙。快樂的時候,即使遠在異國他鄉,也不會想起故鄉。當遇到挫折,感受到孤獨,體會到生活的不容易,即使走在故鄉街道上,依然感到漂泊的惆悵。

  對於故鄉的眷戀,是與生俱來的本能。在我們出生的那一刻,故鄉的氣息和靈性就成為了我們的一部分,好像風箏的線,牽引着我們,讓我們能夠遠走高飛,而且即使遠在千里之外也可以能找到回故鄉的路。不只人類這樣,很多動物也會這樣。在廣闊的海洋裏,海龜、鯨魚無論遨遊到哪個角落,到了繁殖季節,牠們都會跋涉數千里,回到出生的地方,繁育下一代。正因如此,無論走到哪裏,無論經歷多少滄桑,記憶裏的故鄉總是那麼迷人。

  實際上,雖然每個人都在懷念故鄉,但是有多少人會選擇回去呢?遠走高飛,才知道自己多麼熱愛故鄉。漂泊在異鄉,故鄉更有意義。在漂泊的時候,故鄉遠在千里,卻又融會到生活的點點滴滴,在街邊的特色招牌上,在音像店的歌聲中,在沉沉的睡夢裏。於是,我們一邊懷念,一邊前行,漸行漸遠。在我們心裏,故鄉逐漸變成了一個存儲記憶和能量的空間,偶爾打開看一看,自己主演的電影真精彩,讓人充滿力量,有勇氣和激情在新環境裏奮鬥向前,去開闢一片新天地。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