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索瑪花開》以涼山地區為創作背景,講述扶貧攻堅故事/網絡圖片
「我想給時下年輕人看年輕扶貧幹部的另一種青春。」談及近日在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播出的《索瑪花開》時,該劇導演兼總編劇王偉民道。作為獻禮十九大重點劇目、內地首部倡導「脫貧攻堅」的電視劇,以涼山彝族自治州作為創作背景,講述駐村扶貧幹部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故事,細膩詮釋擺脫貧困全過程,堪稱一部「扶貧教科書。」/大公報記者 劉毅
生活在城市的人,山區扶貧工作必然離自己十分遙遠。對於王偉民而言,亦不例外,故為了拍攝及編寫這樣一部電視劇,他需要親身前去當地體驗生活,與村裏的扶貧幹部交談,感受村民生活,體驗彝族地區風土人情,「《索》劇不同於一般的農村題材電視劇,它更要展示國家扶貧力度,以及扶貧幹部作出的貢獻。因此,創作時就要用心體會他們的真實生活事例,以及掌握國家相關政策法規。」王偉民接受本報記者電話專訪時將心得娓娓道來。
僅「脫貧攻堅」這四字就會讓很多追求IP改編的電視劇觀眾望而生畏,認為這就是一部喊口號的劇集,但王偉民卻以強戲劇衝突、暖人的情節設定,吸引大批觀眾煲劇,特別是不少年輕人,也在播放《索》劇的視頻網站留言,不斷催更,希望可以快點看到下一集。對此,王偉民一點也不意外,他表示:「拍電視劇,不應主題先行,而是應從劇中人物出發,思量該如何講一個引人入勝的好故事。」
很多人都說,「講好看的故事」和「闡釋國家政策」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然而,在《索》劇中,王偉民把國家扶貧政策借用一個又一個生動的故事呈現,如劇中谷莫村第一書記王敏(王力可飾)為老百姓「建卡戶」(內地根據貧困戶信息建立檔案)、種植經濟作物、發展旅遊業、幫助村民建立幼兒園、修建公路、建立互聯網,都是依據國家的「精準扶貧」政策延展故事情節。扶貧幹部的行為,做出的決定,也都有據可查。難怪王偉民笑言:「因為編寫了《索》劇,假如讓我現在去某鄉鎮扶貧,也是可以的。」
「相比較物質扶貧,精神扶貧更困難。」據王偉民觀察,貧困人員因為沒有錢財,已經導致尊嚴喪失,比較國家對劇中谷莫村的物質扶貧幫助,劇中着重講述扶貧幹部如何引領村民實現精神脫貧。所以,第一書記(國家機關中或被抽調、或主動申請,前往貧困地區的扶貧幹部)要喚起他們的生活激情,譬如谷莫村村民馬海木呷(于曉光飾)為能夠成為可以得到國家資金扶持的「建卡戶」而無理取鬧,正應了那句「人窮志短」,王敏就做他的思想工作:「生活貧困不可怕,心理貧困才可怕。」
扶貧案例源自現實
王偉民在拍攝《我的1997》時就是「時間緊,任務重」,今次拍攝《索瑪花開》亦如是:「劇組用七十五天拍出了一部長達三十二集的電視劇,今年六月份開機時,我手上只有十集劇本,就這麼邊拍邊寫。」不僅如此,攝製組從今年六月開始在四川涼山拍攝,其間還遇到了地震和泥石流。他認為,創作時間的長短和劇本好壞並不是正比關係,製作周期短也能產生好的劇本。
第一書記王敏在未婚夫出車禍後,接任谷莫村的扶貧工作,為了帶領大家致富,更是逐家逐戶走訪,真心實意為人民群眾解決實質問題。雖然面對很多困難,如村民因詛咒謠言不敢參與修路、資金不足等,她也毫不退縮。就有觀眾質疑人物設定過於理想化,面對這一質疑,王偉民告訴記者,《索》劇中的扶貧案例,很多都是來自真實生活,扶貧幹部長年如一日、默默無聞奮鬥在工作崗位上,「有個八○後小伙子,因為長期在鄉鎮扶貧,無法兼顧家庭,導致離婚,但他本人也很坦然,因為自己從事的是一份有意義的工作。」這件事為王偉民帶來很大觸動,劇中王敏因為忙於扶貧工作,未婚夫周林(劉凱飾)做手術也無法探望照顧,就是以此為原型。
以往的電視劇裏的「村官」多為男性,《索》劇中的王敏卻是一位女書記,王偉民坦言,這一角色性別的設定,乃刻意為之,因為女性的情感更為細膩,可以涉及的情感事件也會更有張力,更容易喚起觀眾共鳴。此外,他形容《索》劇拍攝初衷為:「《索》劇的目標觀眾為年輕人,他們生活在城市,卻尚不知遠在大山深處,有一群同齡人的青春是這樣度過的,他們為了村民脫貧,有的甚至獻出了生命。《索》劇就要書寫這群年輕的扶貧幹部,講述他們的事跡。」
再現彝族風土人情
呈現時代面貌,使用商業電視劇製作手法拍攝主旋律劇集,劇情節奏,人物鮮活,戲劇衝突強,均為《索》劇吸引觀眾的特質。王偉民認為,將主旋律電視劇拍得好看,重在對人的塑造和人物關係的闡述,「編寫《索》劇時,我運用了點類似韓劇的敘事手法—加重人物情感,諸如王敏和父親王德江(巫剛飾)的親情、王敏和未來婆婆的相處等,並增添角色喜感,比如馬海木呷因為在村子修基建站一事,與周林母親發生衝突,他為了向周林母親道歉,與周林在菜市場「唱雙簧」,讓觀眾忍俊不禁。
《索》劇贏得觀眾的原由還包括劇中秀麗的自然風光,以及原汁原味還原彝族生活習俗。此外,正如王偉民所言,現實主義題材應關心當下生活,故劇中有很多情節涉及對社會問題的反思,如旅遊亂象—唯利是圖的商家想藉扶貧村發展旅遊而從中牟利,以及照看留守兒童等問題。
如果說,任何一部電視劇都有它傳遞的精神及導演價值觀,那麼《索》劇正是拋開說教,讓觀眾看到,原來生活在大涼山區,有一群人,在脫貧道路上,能夠如此百折不撓。這種大情懷、注重角色內心深處細膩情感的拿捏,較之那些猛烈刺激的衝突與不切實際的噱頭,更顯得綿長和難得。
(下期「全民煲劇」將於十二月十七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