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王彥發說,通常神像在製作完成後,會貼上金箔以示尊貴
【大公報訊】記者湯艾加報道:香港市民熟悉的金紫荊外表由金箔黏貼而成。其實,生活中貼金工藝的使用相當廣泛,例如大學校徽、神像貼金、傳統招牌等。
王彥發作為貼金技藝傳承的第二代,自幼在耳濡目染中對該傳統技藝有一定的了解,為他接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接受本報記者專訪中介紹,貼金技藝過去常用於神像製作,因當時蜑家人(水上居民)的安定的生活依附於風平浪靜的海洋,所以神像是他們祈求平安的精神寄託,過往蜑家人幾乎每年都會將神像重新貼金。隨着時代發展,每年為神像貼金的人數雖大不如前,且伴隨科技發展鍍金工藝的成熟,但貼金技藝仍被大量用於文物維修,古建築翻新乃至傢俬裝飾等方面。
物器貼上金箔後,可有效阻絕空氣與胎體的接觸,減緩胎體的氧化或變形,此外更增加了其觀賞度。一克黃金可被錘打製成約0.5平方米的純金箔,小小一盒已有一千五百多張。王彥發回想起曾經參與製作的金紫荊,他說,金紫荊所用的金箔含金量達99.4%,是目前含金量最高的金箔。但因為金箔的厚度極薄,其實整座金紫荊所使用的金箔總重量僅有八兩。他更解釋,若使用恰當的金箔黏合劑,貼在物器上的金箔即使日曬風吹並不會脫落,但若用刀刮或用膠紙黏貼,則有可能使金箔脫落。他還表示,刮下的金箔會變成金粉,風一吹就沒了。
時值堅尼地城城西道海濱區正在舉行「羅天大醮」系列活動,公眾可於本月二十五、二十六兩日中午十二時至晚上八時到場親身體驗貼金箔技藝,工作坊分六個時段進行,每節三十人,免費入場。此外,展演區還包括有紮作工作坊、茶道及福建小吃分享、神像雕刻工藝示範等,更多活動詳情可於Facebook搜索「羅天大醮2017」。
圖:大公報記者湯艾加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