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點讚之交/翟 傑

時間:2017-07-25 03:15:56來源:大公網

   布衣之交、生死之交、忘年之交、車笠之交、酒肉之交……想必您都不會陌生,「點讚之交」不知您可有了解?

  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各種「圈」應運而生,同時也催生了各種網絡現象、網絡辭彙,「點讚」便是其中之一。作為一種網絡語言,它最初起源於各大社交網絡,表示對某個內容的贊同、喜歡和支持。如今在微信、微博、貼吧、QQ空間等社交軟件或網頁中,設計者都加入了「讚」的功能。被「讚」的數量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氣或者被關注的程度。現如今,「點讚」已從虛擬的網絡潛移默化地融入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

  我身邊的絕大部分朋友都有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前幾年在他們的「鼓動」下,我也下載安裝了這款應用軟件。一開始,我的朋友圈裏只有聯繫非常緊密的十幾位親戚朋友,後來人數逐漸多了起來,有同行,有驢友,有編輯,有文學愛好者……後來,只有一面之緣的人在分別的時候,也掏出手機,要求掃個二維碼,添加到微信通訊錄裏,不好駁面子,只得應承。那天閒翻手機,忽然發現微友已達數百人,頓覺一驚。

  一頁頁地滑動屏幕,許多名字竟然一丁點的印象都沒有了。什麼時候添加的?誰主動加的誰?加完之後聊過沒有?要不要發個信息試試對方知不知道我是誰?會不會早就把我拉黑了?一連串的問號如泉水一樣,不停地冒出來。

  將此心情編成一條資訊,又配了張圖片,發在了朋友圈。不多時,有人開始點讚了。逐一看過,有鄰居,有同學,有同事,還有幾個不熟悉的人。出於好奇,私發去一條消息表示感謝,當然更多的是試探對方的「真面目」。一來二去,終於明白,彼此誰也不記得誰了。此時再細究當時的添加細節已然沒有意義,便問他既不相識,為何點讚?對方呵呵一笑,發來一條哲理:讚是為了被讚。這話着實讓我感到有些慚愧,說實話,我很少給別人點讚,只是喜歡默默地欣賞和關注。而我那條朋友圈發出去不到一個小時,已經超過八十個讚了,這更讓我心生愧疚。

  那天出門,遇到幾年不見的老鄰居小林。彼此寒暄過後,他問起我女兒是不是該上小學了。我深感詫異,說:「前幾天我不是還剛發過一條去參加孩子家長會的朋友圈嗎?對,當時你第一個給點的讚,所以我記得特別清楚。」小林搔搔後腦勺:「嗨!我這人『見圈就讚』,當時真沒注意你發的什麼……」

  呼!我吐出一口氣,或許,這就是所謂的「點讚之交」吧!

  有一朋友,在公司做人事主管。那次聊起這一話題,他對我說:「有句話叫『日久見人心』,但是我們招聘,哪有那麼多時間考察人心?你知道嗎?我有一個招聘秘訣!」

  哦?願聞其詳。

  原來,在面試結束後,他都會要求應聘者打開手機的朋友圈。一來可以看看對方近兩年來發的東西是否正能量,從中大概可看出一個人的心態;二來可以看看發的朋友圈是否被很多人點讚或評論,因此能知道這個人的人脈以及受關注的程度。他告訴我,有些人在面試時裝得像模像樣,一看朋友圈才知道,不是午夜在喝酒就是十點才起床。另外,一條朋友圈,平均下來才十幾個人點讚,說明為人肯定不咋樣……

  我有些佩服朋友的聰明,但是我跟他說,被點讚的數量與為人處世真的沒有什麼關係,你知道一個人的朋友圈裏有多少是因為追求所謂的被關注感而結識的「點讚之交」?用此種標準去衡量一個人的交際,未免偏頗。

  前幾天,孩子參加了一個活動,需要「集讚」。沒辦法,為了能取得較為靠前的排名,我只好在朋友圈裏發了一條「求讚」資訊。結果,不到半小時,集得了兩百多讚。我很清楚,這個數量沒有任何「含金量」,這種方式也只不過是主辦方為了擴大影響而採用的「招數」而已,但看着滿滿的「讚」,內心還是浮起了一絲小小的虛榮,儘管裏面有三分之一的朋友屬於「點讚之交」,不過哪又有什麼關係呢?

然而,有幾個生活中極好的朋友這次竟然沒有為我點讚。不可能沒有看見,在我發完該朋友圈之後,他們也發了自己的朋友圈,說明手機在手上。忽然想到,不能怪別人,以前人家發的東西我好像從來都沒有「讚」過。

  還記得有幾位關係不錯的朋友對我關閉了朋友圈,原因竟如出一轍:從來不給點讚,那就乾脆不要看了。

  我不是一個喜歡刷存在感的人,更不想成為朋友圈裏的「讚士」,由此心生一感:點讚之交淡如水,點讚之交貴如油!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