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是中國有名的四大火爐之一,一到七月,就進入了一年中最熱的季節,父母把這種火爐一樣的熱天稱為「三伏天」。
記得小的時候,沒有空調冷氣,只有電風扇。這種天,電風扇幾乎是從早開到晚,睡覺也是徹夜開着的,人睡在涼席上都能睡出一攤水來。那種竹子做的涼床在這種天最受歡迎,涼床經年累月地被人睡成了發亮的棕黃色,據說越老的涼床越涼陰。
那時家裏只有一張竹涼床,白天裏,我可以一個人獨霸那張涼床,小朋友們過來玩,幾個人打牌下棋都在涼床上;晚上,上班的父親佔據了涼床,我不想睡那熱死人的棕繃床,就把床上的席子,拿到水泥地上睡,感覺那水泥地的拔涼。
白天熱得受不了,就去問父親要錢買冰棒,四分錢一根的是赤豆或綠豆冰棒,五分錢是奶油冰棒,若拿到一毛錢,就可以買一塊奶油冰磚,簡易版的今日香草冰激凌吧!
父親工作的醫院一到三伏天,中午不僅可休息兩個小時,而且有時父親醫院為了給員工消暑,還提供冰鎮酸梅湯。我們幾個醫生的孩子會跑到門診大廳裏,用小茶缸接酸梅湯喝,那可是真的加了冰的,喝起來涼到心裏。那會兒沒有冰箱啊,想吃冰西瓜,只能去拎一桶井水給西瓜降溫,也算是那個年代三伏天最美的記憶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