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生活如光」?
我的母校「香港真光中學」,校訓就是「爾乃世之光」。這句話勉勵學生不論任何境遇,也要竭力發熱發亮,幫助別人;即使個人力量微薄得只像黑暗中的小火焰,只要做好本分,懷着仁愛的心待人接物,也可造福社群,讓有需要的人感到溫暖。
也許有人認為,這只是象牙塔內冠冕堂皇的教誨,因為當學生長大後投身社會,不單要面對生活種種壓力,還需每天在職場打滾,能掙得安穩的生活已算萬幸,哪會再記得什麼「生活如光」?
事實上,現在不少人都有此想法。樓價居高不下,百物騰貴,工作時間又長,抱着「顧得自己理不得他人,放假不如去旅行」的觀念生活的人,比比皆是。上一輩的家長常常教導子女要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現在已很少聽人提及,因為新一代的父母多只希望下一代可以愉快健康地成長。然而,在教育普及與學歷水平較過去大大提高的年代,莫說社會責任,連昔日老孺能道的「助人為快樂之本」也漸漸為人淡忘,實在教人唏噓。
不是每個人都會成為偉人、高官或大慈善家,但現實中卻有人真的身體力行,發揚「生活如光」的精神!香港人瑞黃翠平女士,是「真光」校友,年輕時於廣州生活時,已在課餘擔任義工,關顧弱勢社群。來港後她積極學習,深感戰後的香港因社會與經濟百廢待興,許多家長為口奔馳,對子女疏於管教,不少青少年因而誤入歧途,故此於大學畢業後申請加入政府,成了香港首位女感化官,協助觸犯法例的年輕人重踏正途。退休後,黃女士又到大專學校任教,盡己之力培養後學。如今,黃女士仍精神奕奕,積極生活,一百○三歲時更與「真光中學」的師妹們一起到街上售賣慈善餅乾,為有需要的人籌募善款。本年,她更出版書籍《生活如光100年》(黃翠平口述,陳慕真、韋李碧璋筆錄),與讀者分享「助人為長壽之本」的人生態度,讓人們明白何謂「爾乃世之光」。
百歲長者,從不言倦,為幫助他人有力出力。作為黃女士後輩的大眾,是否也應好好想想自己如何「生活如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