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互聯網+改變消費模式

時間:2017-01-13 03:16:08來源:大公網

  圖:去年阿里巴巴屬下的「天貓」在雙十一節再創新紀錄,當天交易額逾1207億/資料圖片

  在內地迅速流行的一個新名詞,叫「互聯網+」。就互聯網發展而言,中國近十年可謂一匹馬,勇往直前,形成現今互聯網三巨頭「BAT」,即百度、阿里巴巴及騰訊。中國把握互聯網的機遇,亦伴隨着智能手機的普及,引發一場改變消費者生活的科技革命。反觀香港,最先使用電子貨幣「八達通」,技術覆蓋到各大消費領域,卻並未加入互聯網的大潮當中,顯得有點落後。

  筆者想提出的是目前香港面對科技應用的最大窘境──空間不足。香港作為國際大都市,看似一切步伐均與國際接軌,其實不然。以手機支付為例,香港可能是人均擁有智能手機比例最高的地方,卻不是每一位手機用戶均使用過手機支付服務。香港金融管理局2016年八月宣布,向五個儲值支付工具(SVF)持牌人發出首批儲值支付牌照,包括支付寶、香港電訊Tap&G拍住賞、WeChat Pay(微信支付)、TNG電子錢包以及八達通。手機支付亦成為各手機廠商「兵家必爭之地」,先後出現ApplePay、Samsung Pay及Android Pay。

  在生活消費方面,香港2016年才落實SVF,顯得十分遲鈍,當然「有好過無」。雖然市面上多了各種手機支付方式,但本港消費者似乎更習慣於使用八達通,筆者在ApplePay剛登陸香港時,消費多以ApplePay方式付款,仍見到周邊的人以八達通或現金等方式。而在中國內地,手機支付無處不在,不論是商場等有店面的,還是在戶外擺地攤的,清一色提供兩種手機支付──支付寶及微信支付。內地大學生在外一般身上不會帶太多現金,基本上手機能夠解決生活問題,包括吃飯、購物及封紅包等。

  雙十一節銷售額逾1207億

  談及互聯網,就不得繞過「網購」,這方面香港並不陌生,包括eBay及亞馬遜,都是國際最先有的網購平台,中國內地則以阿里巴巴為首的一系列網購平台。去年阿里巴巴屬下的「天貓」在雙十一節再創新紀錄,當天交易額逾1207億,無線交易額佔比81.87%,覆蓋235個國家及地區,當中無線支付的用戶同比高速增長,而支付寶交易額破9.4億等,反映其影響力甚大,可帶動周邊產業,尤其是物流業。這點會否給予香港一些啟示,目前本港產業以金融服務業為主,其他產業一直被冷落,長遠對香港的多元化發展並不有利,如何以新產業帶動傳統產業,該問題值得探討。

  香港自2015年底成立創新及科技局,看似發現新目標,對有意留港發展科創的人士是一種福音,可申請相應的基金,以支援研發及商品化。香港科創人士的目光不要僅停留在七百萬人口的香港,亦要面向中國內地及國際市場,尤其是內地一二線城市。香港擁有優良的基礎設置,不乏人才,及健全的法制,打入中國市場並不難,例如「大疆」企業,總部位於深圳,是一家以生產、研發無人飛行器及飛行影像系統為主的中國品牌,其創意源自科大的一批畢業生,借助內地的平台,建立品牌形象,然後推向國際市場。

  人工智能愈趨成熟

  在科技時代,我們不再「以不變應萬變」,創新科技如是,科技應用亦如是。時下虛擬現實(VR)及擴增實境(AR)最為熱門,但兩項技術還處於初階,相信短期內難有大突破。相反人工智能(AI)技術愈趨成熟,這更值得關注,不單單關注技術應用層面,還有技術對社會帶來的新局面,如餐廳業逐步使用電腦系統取代服務員,甚至未來是機械人全面取代服務員,這不是不可能。本港部分的麥當勞分店,已開始投入使用「自助點餐機」,這就是開端。

  無人駕駛汽車亦是熱門的科技產品,與機械人一樣是AI技術發展方向,但無人駕駛更貼近於生活,更易於實現。若機械人取代的是服務行業的從業人員,那無人駕駛則取代司機這種職業。香港要思考如何應對未來科技帶來的種種挑戰,包括發展創科產業及培養科技人才,方能有機會在第五次工業革命中站穩腳步,不至於被淘汰。

  總括而言,隨着中國內地的科技發展及應用逐漸與國際持平,甚至某些方面有所超越,香港須加大投放相關產業及資源,使得在創新浪潮當中,香港下一代不再是跟隨者,而是成為帶領者。 撰文:楊州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