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左起:胡恩威、王安祈、唐文華及王冠強合影/大公報實習記者崔芷盈攝
【大公報訊】記者周怡、實習記者崔芷盈報道:由台灣國光劇團和香港進念.二十面體聯合打造的實驗傳統京劇《關公在劇場》,將於十一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劇場公演。該節目亦是「台灣月」精選之一。
《關》劇編劇王安祈,京劇導演王冠強,進念.二十面體藝術總監胡恩威以及關公飾演者唐文華昨日出席記者會,介紹該劇特色與背景。
該劇透過說書人觀點,穿插代表關羽一生興衰至成神的情節,將「劇場如何演關公的過程和心理」展現出來,同時也將演出前的「祭台」儀式設計入戲內,呈現「戲中有祭、祭中有戲、戲即是祭」。
王安祈介紹,此劇原是為國光劇團的新家台灣戲曲中心落成開幕而創作。新劇場開台通常會「跳鍾馗」驅邪除煞,但她想鍾馗已經被裴艷玲演成經典了,國光劇團必須另外創作。於是王安祈想到,「老爺戲」是京劇的特點也是重點,其威儀的形象,壯闊的唱念做打,表演藝術最為可觀。
三片段拼貼關羽一生
「國光劇團有足夠的條件可以推出關公戲。」王安祈說,國光一級老生演員唐文華,除了「安工老生、做派老生、靠把老生、衰派老生」之外,「紅生」關公戲更拿手。
「這是一項重要的任務。」飾演關公的唐文華接到劇本時,看到劇本中不少具難度的台詞,他感到緊張,「比傳統戲過癮,但也比傳統戲要難。」比如要適應進場時為配合關公情緒狀態奏響的鋼琴聲,比如舞台上一連串動作下來還要繼續唱好長的一段詞。
這齣劇以三個片段拼貼關羽一生:一是表現其忠義性格的「過五關斬六將」,二是其人生高峰的著名戰役「水淹七軍」,三是驕傲自矜所致的「敗走麥城」。最後關公自省,由人成神。透過劇中的說書人第三者的觀點,以相聲形式說出演員演出「關公戲」的心理禁忌。
將關公「還原」為普通人
王安祈說,該劇與傳統《關公》或《關公傳》不同,它包括「劇場」的台前幕後各層面,多重觀點交錯呈現,是一部新編實驗劇。雖然採用了傳統關公戲的幾個片段,但整個是全新的構思。關公是受人敬仰的神明,很少有人願意或者敢在台上演神明的性格缺陷,但王安祈認為一定要先把關公「還原」為普通人、有性格缺點的人,才是真誠的藝術創作。
她還說:「從演員坐進後台化妝直到卸妝,就像是在進行一場儀式,而觀眾也是懷着嚴肅的心情參與這場儀式。到了關鍵位,如關公死亡的那刻,觀眾會屏氣凝神;在台上擺放香爐,煙霧裊繞中讓觀眾覺得是參與一場關老爺升天的儀式。這個演出的禁忌和儀式感,會透過戲劇的表演和兩名說書人用交互的多元觀點呈現,所以必須用小劇場的實驗劇而不能用大劇場的關公傳的方式。」
胡恩威說,《關公在劇場》是在傳統上做實驗,而不是在實驗中做傳統:「從傳統的表演藝術中,我們可以發掘和利用當中的很多資源。」
《關公在劇場》門票現於城市售票網發售:www.urbtix.hk。查詢詳情可電二五六六九六九六,或瀏覽網址:www.zuniseason.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