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自尊者,人尊之/張桂輝

時間:2016-10-14 03:16:00來源:大公網

  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之一。相對於青年人早上八、九點鐘的「朝陽」,老年人是已近黃昏的「夕陽」。從關愛與人道的角度講,在全社會大力宣導尊老敬老,既是必要的,也是應該的。

  老年人,總體而言,是值得尊敬的,然而,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老年群體中,難免有些為老不尊、倚老賣老的人,諸如老人倒地訛人、廣場舞擾民、老年人與青少年搶座位等負面新聞在內地時有所聞,至於「中國大媽」等更被塗上濃厚的貶義色彩。因而,近年來,老年人成了備受內地輿論聚焦、網友熱議的人群,更有甚者,居然振振有詞地提出一個「偽命題」──是「老人變壞了」,還是「壞人變老了」?如此這般,不說有失偏頗,也是以偏概全。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尊重老人,就是尊重自己,每個人乃至全社會,都應當有這樣的思想認識和行動自覺。這一點,當下內地一些公共服務部門做得很是不錯。比如,不論你在哪座城市乘坐公車,車廂廣播時不時會播放給「老弱病殘孕以及帶小孩的乘客」讓座的提示語。但據我的體驗和觀察,老年人上了公車,熱情主動讓座的乘客不多,視而不見的乘客不少,包括一些血氣方剛、身強體壯的年輕人。相反,有些人非但不願讓座,還要以種種理由,指責老年人不關心、不體貼工作忙、壓力大的年輕人,這多少有點「倒打一耙」的味道。

  不過,有個問題,長期以來似乎被忽略了,就是尊重老人與老人自尊的關係問題。有道自尊者,人尊之,孟子說過「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可以這樣說,包括老年人在內,任何一個不懂自尊、不能自尊的人,永遠得不到、不值得他人的尊重或尊敬。我感悟,「自尊者」與「人尊之」,比較起來,有幾個隱性區別:「人尊之」是表面性的,「自尊者」是實質性的;「人尊之」是短暫性的,「自尊者」是永久性的;「人尊之」是客套性的,「自尊者」是理智性的。

  如同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一樣,但凡常人,都希望得到人們的尊敬或尊重。年過六旬的我,自然也不例外。但以為,「自尊者」重於「人尊之」,「人尊之」基於懂得自尊,換言之,懂得自尊在前,「人尊之」在後。可惜,這個道理並非人人都懂,尤其是少數老年人,總以為受人尊敬、被人尊重是天經地義、理所應當的,於是乎,既希望贏得他人的尊敬,又不懂得、不注重自尊。相反,有些老年人,對年輕人頤指氣使,輕則動口,重則動手,這就太不理智了。

  略舉幾例:鄭州一女生因未給一名六十歲左右的老人讓座,被對方拽住頭髮暴打。上班高峰期人多擁擠,北京地鐵十號線一個入閘處,一名老漢為擠開通道,將身前一女孩踹倒在地。今年六月,福州某公車上,一老人因身邊的女學生沒給自己讓座,就惡語中傷、破口大罵:「缺德、畜生不如。」九月,在南京地鐵三號線上,一位老漢見沒人讓座,就對一名女孩開罵起來,整整罵了三站路,還不停地用棍子敲擊車底,嚇得女孩旁邊三人都跳了起來,紛紛讓出座位,當女孩哭着下車後,老漢還在繼續罵……凡此種種,既是對尊老文化的褻瀆,更是對自身人格的糟踐。

  前不久,我在內地某市公車上,但見身邊一群男生連說帶笑、坐而論道。公車前行兩站後,車廂裏已座無虛席,在剛上車的乘客中,有一位年齡與我相仿、體質明顯較差的老漢,不時向幾位男生投去祈求的目光,可是,男生們毫無反應。目睹此情此景,我默默站了起來,把座位讓給那位老兄,雖然我也是個兩鬢斑白的老人。車到下一站,上來一對老夫妻,想不到,原本身體不動、屁股不抬的男生們,主動站起,爭相讓座。

  看到這一幕,我受到啟迪:老年人倘能自尊自重、立言立行,尊老敬老必將口口相傳、人人仿效。這樣,無論何時何地,老年人何愁不被人尊呢?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