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深海浩劫》以六年前墨西哥灣油井爆炸事件為藍本
麥克華堡(Mark Wahlberg)經常以美國猛男姿態雄霸銀幕,這次他和《絕地孤軍》(Lone Survivor)導演彼得褒格(Peter Berg)再度聯手,新作《深海浩劫》(Deepwater Horizon)以二○一○年墨西哥灣油井爆炸,繼而漏出大量原油,造成生態大災難的事件為藍本,拍出一部有大量「試機」場面,又展現出男士氣魄(及奸險)的大製作。/劉偉霖
麥克華堡飾演鑽油台工程師Mike,他是鑽油台「深海水平線號」的工程師,「深海水平線號」其實就是一艘用作鑽挖海上油井的巨型機器,它正於墨西哥灣為英國石油公司挖油井。這天,Mike向妻兒說再見,啟程到鑽油台上工作二十一日。Mike和其他工作人員乘坐直升機抵達鑽油台時,發覺有大批工作人員匆忙離去。
Mike其中一項工作是,要確保油井的水泥根基安全,否則石油的壓力可以將整個油井沖破,令大量原油噴射入大海。無論是提早離開的工人,以及還在鑽油台的工人,都對「水泥根基做好了嗎」這個簡單問題,不明所以。原來油井的鑽挖工作本應在四十三天前完成,現在嚴重滯後而且超支,英國石油公司的代表Donald,由約翰麥高維治(John Malkovich)飾演,不斷向Mike的上司,由卻羅素(Kurt Russell)飾演的Jimmy施壓,催促他快點完成工作。
Mike對細節觀察入微,除了他最關心的水泥根基,他還發覺鑽油台上大量裝置都出現故障,而不論是工作人員或者英國石油公司的代表,都對這些問題視而不見,工人只想快點回家,公司代表則想快點打通油井,開始產油。Jimmy對安全測試的奇怪數據感到不安,但Donald用盡脅迫手段,終於令Jimmy下了打通油井的指令。看在眼裏的Mike,開始害怕回不了家見妻兒。
兩方對陣
無可避免地,要將本片和《薩利機長:迫降奇跡》(Sully)作比較,本片的開場是,在片頭字幕的黑色畫面下,聽到Mike出席聽證會時宣誓的語句。即是影片一開頭就跟觀眾表明,這個主角是有命回家的(是否「完好無缺」就不得而知),此外,就是可以視本片為Mike講述他的遭遇,以及意外為什麼發生。
不喜歡本片的觀眾,傾向覺得影片頭半太多話說,「講多過爆」。片子其實不長(一百分鐘多一點),將近一半的篇幅放在所謂的文戲上,其實就是要做到「意外為什麼發生」的功能,亦給片中的兩位老牌演員:卻羅素及麥高維治,有鬥戲的機會。卻羅素代表一種藍領智慧及堅持,與麥高維治的白領陰險及不負責任角力。借《薩利機長:迫降奇跡》來看的話,就等如薩利機長(有經驗的專業者)和飛行安全官員(紙上談兵的理論家)角力一般。雖然一部片是鑽油台,一部片是駕駛艙;一部片釀成災難,一部片力挽狂瀾;但兩個勢力甚至階級的角力是同出一轍的。當然,要是觀眾覺得影片後半的爆破場面才算「電影」的話,筆者無話可說。
剩下就是麥克華堡的Mike,影片的頭半他大多是做觀察者的角色,但也有和麥高維治演的Donald有過克制的衝突。他主要是來帶出災難前的眾多不起眼的預兆,除了鑽油台上的各種故障,還有的是,他在離家前向女兒解釋自己的工作,並用一罐搖過的汽水去示範鑽油的原理,可是汽水卻失控地噴到整個廚房都是。
「戰爭」戲碼
Mike在影片的後半才有較重的戲分,不過他其實不是身處最初爆炸的地方,阻止意外的任務輪不到他,當然亦因此保住了性命。他最為顯著的英雄事跡在於救人,包括協助傷勢不輕的Jimmy逃出船艙,以及半逼半請一位女同事在最後關頭之前,大膽跳海逃生。
所以,筆者覺得《深海浩劫》是可以當成麥克華堡及彼得褒格前作《絕地孤軍》的延續,又或者當《深海浩劫》做一部戰爭片來看,而不只是一部災難片。《絕地孤軍》多少是一部有關逃走及保命,多於戰鬥及犧牲的電影。《深海浩劫》的烈火,就好像是步步進逼的追兵,麥克華堡的Mike要作出最好的決定,才能保住性命,而這種最好的決定,無非就是當自己九死一生,放手一搏才有轉機。然而兩部片的主角雖然成功逃生,但也會為逃不到的同事或戰友感到痛苦,就像自己對活着感到悔疚。
視《深海浩劫》為戰爭片的另一種理由就是,本片充滿美國戰爭片常見:「白痴長官連累下屬送死」的控訴,這裏的白痴長官,莫過於催促油井快點打通的Donald了。但除此之外,工作人員也有一些機會將某些喉管切斷來制止災難擴散,就連發出求救呼叫,也會被「高層」制止。可不可以說,《深海浩劫》又是一部將「美國英雄」重新定義,從「對付外敵」轉變成「勇抗內奸」的電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