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揠苗助長」是不好的,但是還是有很多人不斷督促孩子要「贏在起跑線上」,其中原因大概是他們並沒有真正認識到過早開始學習知識會帶來什麼樣的危害。英國洛翰普頓大學(Roehampton University)的豪斯教授(Dr Richard House)曾說過,不應讓六歲以下的孩子接受正式學習。二○一二年的時候,他編輯出版了一本書叫《Too Much, Too Soon?》,其中收集了許多世界各地兒童教育家和學者的研究,他們認為人們對於認知發展太過重視,從而付上的代價是不值得的,這是人們在教育上所犯的錯誤。學者的研究一般人也許不易了解,但如果只是說「不要太早,太早不好」的話,又都太抽象,所以不如從一些從事教學的老師和校長們的一些經驗來談談,也許能讓成人們更加明白,太早灌輸知識為什麼不好。
有位學校的校長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她用兩道數學題,來測試兩組最普通的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一組學生是小學一、二年級的,另一組學生是五、六年級的。測試內容只是四則運算,老師給出四個數字,學生要運用加減乘除的方式,得出老師要求的答案。題目分兩道,第一道是給出2、3、3、6四個數字,要求得到答案是24;第二道題是給出2、2、3、10四個數字,也要求得出答案24。
測試結果非常有趣,低年級組別的學生在解答兩道題目時所用時間差不多,就是說假如解答第一道題需要十分鐘,那麼解答第二道題的時候,也差不多是用十分鐘的時間。但是高年級組別就不同,他們在解答第二道題的時候,通常要花比解第一題時更長的時間,也就是說,假如他們解第一題時用了二至五分鐘,那麼解第二題卻需要十五分鐘,甚至更長時間。
高年級的學生說,第二題比第一題難。但是為什麼在解這兩道題目時,低年級組別用了相近的時間,高年級組別卻會有明顯的時間差距呢?看這兩道題的答案就會明白了。第一題的答案是(6-2)×(3+3)=4×6=24;第二題的答案是2×(10+3)-2=26-2=24。很明顯,第一題用的是找因數的辦法,而第二題就不是。這位校長的解釋是,高年級學生早已經將乘數表背得滾瓜爛熟了,運用得也出神入化,看到24這個數的時候,很自然地就是從找24的因數入手,他們的思維要跳出這個因數的桎梏是需要一些時間的。反而低年級學生並沒有將乘數表爛熟於心,所以能夠更加靈活地運用四則運算。也正是因為對乘數表不夠爛熟,所以兩道題的難度對於他們來說是一樣的,兩道題花差不多的時間完全是合理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固有的知識有時候反而限制了我們思維的發展。不知道看到這裏,是否還有家長堅持要孩子在幼稚園時期就背熟乘數表呢?
語文方面,現在的孩子們在成人社會的逼迫下早早地就開始認字。但是可惜,在進入小學之後,學前識字量的差距很快就被抹平了。教小學低年級的老師說,一年級時學生識字方面的差距顯著,有的孩子識字非常多,有的就很少。但是到過完第一個學期之後,以及到升上二年級,就幾乎沒有差距了。所以幼年時期,犧牲了大量遊戲和探索世界的時間換來的所謂「早慧」往往是不值得的。還有一個身邊的例子,許多小朋友們在未入幼稚園之前,早已經認識了二十六個英文字母,但有一個小朋友不同,雖然他三歲才開始學習認識英文字母,但一年後,他不但拉平了與同學的差距,在英語運用和閱讀能力方面還遠遠地超越了他的同學們。說句玩笑話,這也許就是「那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了。
創意或者說創造性思維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未來社會最重要的能力,過早地灌輸知識只會將孩子們的思維早早地就固化了。知識只有慢慢地、循序漸進地被習得,才對我們的思維成長有幫助,我們才有可能在習得的知識基礎之上建構進一步的分析和開創能力。「凡事有定期,萬物有定時」,「播種有時,收穫有時」,不如因應孩子的成長規律來給予養分吧,揠苗助長不但無法讓人贏在人生的終點,恐怕就連在起跑線上也無法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