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鰥寡老人/楊繼良

時間:2016-06-04 04:00:35來源:大公網

  五年前我曾在“大公園”發表過一篇《一次美國葬禮》,介紹我和老伴參加她老上司曉寧的丈夫的葬禮的情景。上星期六,我們在超市巧遇曉寧。曉寧長我老伴四歲,現在該六十五了。在此之前,行經曉寧家附近時,我曾向老伴多次建議去拜訪她。老伴說,曉寧曾與她聯繫,說近來“處”了一個“男朋友”,相當地“打得火熱”,甚至說感到比初戀還要熱烈,所以還是不要打擾吧。老年喪偶後有此姻緣,很是寶貴,可說圓滿解決了“老了咋辦”的問題。

  超市偶遇的第一句話,當然是問她的“男朋友”怎麼了。曉寧倒也坦然,搖了搖頭。其實,我老伴也是太魯莽,應該想到這個年齡發生的戀情,彼此的生活習慣不容易磨合,得到持久、完滿結果的機率不見得高。

  曉寧所面對的問題,在美國比在中國多,兩國有相同、也有不同的情況。相同的是,隨?生活水準和科技的提高,人們的壽命都長了,而且婦女壽命總是比丈夫長些。過去,美國婦女喪夫後寡居的比較多。我們三十年前初來美國唸書時,男的會去做一些體力活維持生活,攢了錢再去上學。女的很容易就能找一寡老太,幫助寡老太做晚餐,換取住房和每月幾百元零用錢,足以生活、讀書。寡居老太太正希望有個女伴,雙方很是投合。現在美國的情況有變化,主要是人的壽命更長了,健康情況也更好了。鰥寡老人梅開二度的看來會比中國的多;當然,她們也比中國人要“開放”得多。

  二是國人多數和子女一起生活,或者至少住在同一個城市,過從較密;在住房比較緊張的情況下,子女願意與落單的父母同住。子女還可能希望得到父母的照顧,例如幫助看顧自己的孩子。曉寧曾經有過兩次婚姻,和第一任丈夫生過一個兒子,第二任丈夫在婚前也曾有過兩個孩子,小時候曉寧也幫助照顧,但長大後三個孩子不是“有爹沒娘”便是“有娘沒爹”,和她都比較疏遠,這也是可以想見的。更何況美國人親屬之間“扎堆”的現象很是少見,子女上大學或就業後,都各奔東西。我有一位住南京的近親,最近在電話中跟我談到,子女最好不要住到另外一個城市去,這樣可以互相照顧。這是實情,但在美國卻極難辦到了。環顧我們周圍一些華人朋友,有當年曾和我同在當地留學的,都在當地就業,至今沒有搬走,但幾個子女中如果有一個回來,在當地找到工作、與父母共住,我們都會為他慶幸。

  鰥寡老人的問題,因壽命普遍延長而更需要找個解決辦法。我幼年時,親友去世,必寄訃告。我的印象是,那時在中國內地如果年過五十,就是正常死亡,不算短命了;過六十,有壽;七十是古稀之年。我祖父從七十歲開始,因為祖母還健在,人們認為這是極其有福的一對,因而常被邀作證婚人。如今七十已不是“古來稀”,而是多得很了。在下已八十五,還在注意養生,想再活幾年呢。設想如果六十過後只需要照顧五年,子女還容易做到,如果再活二十,甚至三十年,對孩子也是太重的負擔了。且不提獨生子女而難以照顧,即使有兩、三個孩子,此時孩子們已過了退休年齡,也難呀。

  曉寧和她的丈夫約翰原是相濡以沫、很恩愛的一對,一方離去,也是無奈。我們和她在超市道別時,注意到她把頭髮染成紫色,應該也是意識到自己的年齡,但還想讓別人不以為她老了。儘管最好是能再有一次黃昏戀,但會越來越困難。我們知道她養?兩隻狗,還有一隻善解人意的鸚鵡,不知還在否?

  老人隨?老去、喪偶,生活上會自然地產生各種困難,例如穿衣、洗澡、就餐、如廁等等,需要有人照料。據“維基百科”資料,六十五歲以上的美國老人中,百分之七十都需要有這些照料。美國政府給老年人的醫療保險計劃加上給貧苦群眾的補助保險,都不足以支付這些費用,於是,一些人壽保險機構就推出一種“長期護理保險”。隨?平均壽命的延長,老年痴呆的患者也似乎越來越多。我自忖,也許多動腦筋對防止痴呆會有效,但求不要給老伴增添太多的麻煩。老伴想再工作五年,退休時養老金可以多一些,到時再參加這種護理保險,也只能這樣“自求多福”了。

  中國還只是個發展中國家,前不久政府表示,只能以“家庭養老”為主。且不說落了單的鰥寡老人,即使夫妻能夠相伴到老,也會需要別人照顧,形勢逼人,人們自然會組織起養老的機構。我的叔父在美國行醫五十年,退休後有兒子、孫女照顧,後來,需要照顧的事增多,兒子家的附近有一位老太太家裏有多餘的房屋,招徠需要照顧的老人,最後就在那裏度過了最後的日子。我想,隨?人們壽命的延長,“家庭養老”恐怕難以解決鰥寡老人日益增加所帶來的問題了,輔以這種商業化的“家庭‘式’養老”也許是出路之一吧。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