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何冀平:京港文化滋養我的創作

時間:2022-12-01 04:24:23來源:大公报

  圖:粵語版《天下第一樓》十二月三日開演。

  大名鼎鼎的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北京人藝),有三齣演出場次超過500場的「看家戲」,分別是老舍的《茶館》、曹禺的《雷雨》,以及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樓》。作為當前中國話劇界最重要的劇作家之一,何冀平從未將《天下第一樓》交與北京人藝之外的其他內地劇團排演,因而今番香港話劇團排演《天下第一樓》消息一出便成為城中熱話,引發一票難求。日前何冀平同導演司徒慧焯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繼《德齡與慈禧》之後二度合作的兩人,對於今次全新的粵語版《天下第一樓》都充滿信心與期待。\大公報記者 管樂、徐小惠

  《天下第一樓》是何冀平1987年創作的現實主義話劇劇本,也是她的成名作。故事講述名噪京城的烤鴨店老字號「福聚德」由衰至興再轉衰的過程,帶出人情冷暖、世情變遷,曾獲得文化部戲劇最高榮譽「文華獎」和中國戲劇文學「曹禺獎」等多項大獎。對於這樣一齣經典的當代話劇劇本,曾有不少劇團向何冀平伸出橄欖枝希望能夠排演,但何冀平從未答應。「自從1988年首演以來,除了北京人藝外,我沒有授權過其他內地劇團排這齣戲。」何冀平說。

  與司徒慧焯二度合作

  因此,這部戲如今能夠在香港推出,並且是在何冀平親自指導和參與下以粵語的形式將文本重新翻譯後進行排演,無疑是十分難得的。個中機緣,也許要追溯到三年前何冀平與司徒慧焯二人在話劇《德齡與慈禧》中的首次合作。當時何冀平希望能將自己在香港話劇團時期創作的經典粵語話劇《德齡與慈禧》復排成普通話版本在內地演出,她邀請司徒慧焯這位香港資深舞台劇導演,以香港的班底加之內地的演員,在內地復排,最終取得了極好的反響,到後來巡演時,戲票一經放出三秒便售罄,可謂萬人空巷,成為兩地之間一次成功的話劇嘗試。

  去年何冀平在香港演藝學院舉行講座,當中提到了《天下第一樓》的創作過程,身為演藝學院戲劇學院副教授及導演系主任的司徒慧焯在聽完之後,對排演這齣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意願,這次,由他主動詢問何冀平是否可以復排這個作品,並得到了肯定的回覆。何冀平說:「我願意將這齣戲給粵語的原因是,我在香港生活了34年,香港是我的第二故鄉。是兩地的文化滋養了我的創作。」

  京味「粵化」打破語言隔閡

  他們先要將劇本的普通話變成粵語。二人希望能做出既保留北京風味,又有粵地味道,同時還符合上世紀二十年代的環境的改編。在「粵化」的過程中,何冀平表示並不會對於內容做任何的改變,「我的台詞從來是一個字都不會改的,但是會轉化成粵語的表達方式。」司徒慧焯則希望能夠保留多一點北京的味道,因而他堅持讓戲中的人物繼續唱京劇,而不是改成粵劇。

  此外,在表現方式上,「北京人藝的版本會更加傳統、寫實一點,而我是寫實和寫意並重。」司徒慧焯說。為此,他們在舞美上花足心思,做了不同以往的全新展現:以更加現代的手法,在文化中心大劇院搭建一座高樓,突破性地將烤爐搬上舞台,配合燈光、音樂,演員們在樓上樓下一齊穿堂,風風火火,熱熱鬧鬧地將這個老字號烤鴨店呈現在觀眾眼前。

  向內地觀眾展示香港文化

  10月22日,劇組開始圍讀劇本,到11月18日採訪當天,整台戲已經基本成型。司徒慧焯談到,這次的版本與以往《天下第一樓》的架構不同,「以前的版本更加家庭戲,這次想要寫出來多一點的東西,時代、國家、企業管理。」另外,他希望能夠在這部戲中表達什麼是屈辱,「當你受盡冷待和看不起,如何重新站起來,再創出一番成就。這個戲是在講如何堅持、做一些正面的事情,繼續發光發熱。」

  而何冀平則相信,這部戲體現了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定位,「在這部戲中,我們將中國文化轉化成為運用現代手法的粵語的、香港的文化,戲還是這部戲,但是其中的味道和感覺都有它的特殊性。」她笑言,北京人藝的同仁聽說今次演出都十分想「組團」來看,「一方面大家期待一個全新的版本,另一方面大家也想看看香港的文化實力。」她說,「相信這次是一個很好的互動。」何冀平透露,當前已經有不少內地劇院對粵語版的《天下第一樓》感興趣,「香港有很多很好的劇目,未來都可以引進到內地。如果《天下第一樓》做得好,會為兩地未來的交流提供很好的方向。」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