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青衣》香江舞動戲夢人生

時間:2020-01-21 04:24:00來源:大公報

  圖:書中女主角筱燕秋視上台表演為畢生追求

  「完美、殘酷、悲憫、淒美」,是畢飛宇看完自己原著小說改編為舞劇《青衣》後留下的四個詞。這部舞劇由國家一級演員王亞彬擔任導演、編舞並演出,它向觀眾提出一個問題:「生命該如何寄託?」在海內外演出八十多場後,舞劇《青衣》將於二月在葵青劇院上演。日前,王亞彬與香港舞蹈團藝術總監楊雲濤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講述《青衣》台下的故事。/大公報記者 徐小惠

  王亞彬與《青衣》從相遇到相融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生命寄託的故事。她第一次讀到小說《青衣》時,還是北京舞蹈學院的學生。這部小說由畢飛宇創作,講述京劇演員筱燕秋的戲夢人生。都是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的宿命,戲曲演員與舞蹈演員在藝術生命中的相似之處,是當時王亞彬對《青衣》最深刻的印象。

  三線結合詮釋生命寄託

  十二年後的二○一二年,王亞彬在主演畢飛宇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推拿》期間,又再次讀了《青衣》這本書,這一次,她感受到了更多的內容。「我從學校畢業,成為職業的舞者,對於生活沉澱出新的感受和理解。再讀這本書,我看到的是女主人公對藝術的執著追求,是不瘋魔不成活的執著心境。」小說中充滿溫度的文字與細膩、豐富的人物內心描寫,令王亞彬感受到了舞蹈的場景,「當時就想,這部小說如果改編成舞劇應該會很好看。」在與畢飛宇溝通之後,王亞彬開始醞釀舞劇《青衣》。

  畢竟是畢飛宇小說第一次被改編成舞劇,懷着敬畏的心情,王亞彬又將小說讀了再讀,「基本上我在巡演的時候,小說(《青衣》)是一直帶在身邊的。出發時書還是新的,回來已經基本舊了。」由於舞劇與小說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王亞彬在真正着手改編後,發現這其實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我們先做了舞台版本的故事大綱,然後又變成舞段,再然後才開始排練。從閱讀到和編劇探討,整個改編的過程歷時一年多。」作品在結構上分為日常生活、戲中戲、潛意識與超現實三部分,三線結合,共同推進劇情發展。王亞彬希望在保留小說精髓的同時,提出不同的角度來看待這個故事,訴說女主人公。「小說本身是講筱燕秋的故事,舞劇希望突出主人公的命運,同時提出的一個問題:生命該如何寄託?」

  多國團隊打造簡約舞台

  王亞彬強調作品的悲劇意識,認為悲劇色彩是呈現女主人公命運的重要方向和方式。所謂「生命該如何寄託」,在戲中指的是將自己心中摯愛作為畢生追求的心願。「筱燕秋在經歷種種之後,仍舊希望能再留在舞台上,飾演嫦娥。就像我們作為舞者,也希望能在舞台上跳到老。我們從這個角度更加強化了這個創作理念。」

  《青衣》成功的背後,是國際化的製作團隊:戲曲顧問是京劇表演藝術家裴艷玲,舞台美術設計來自英國,服裝設計來自日本,燈光設計由法國的藝術家完成,最終呈現出一個充滿孤獨氣息的極致簡約的舞台。二○一五年十月,《青衣》在北京國家大劇院首演,之後在匈牙利、以色列、挪威和美國等世界各地巡演超過八十場,獲得空前反響。王亞彬講到自己在以色列的演出,「演出結束後,我們遇見一位看上去六十歲左右的阿姨,當時她臉上還留有淚痕,用並不流利的英語告訴我們,她特別喜歡這個舞劇,覺得這個舞劇是為她而創作的。」她用流水般溫柔語氣說:「舞蹈可以跨越文化的壁壘。」

  圖片:香港舞蹈團提供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