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三地科幻小說作家暢敘

時間:2019-07-22 04:23:33來源:大公報

  【大公報訊】記者劉毅報道:今年香港書展的年度主題是「科幻及推理文學」,引領讀者感受虛擬世界的魅力。書展期間,內地科幻小說作家韓松、香港科幻小說作家譚劍、台灣科幻小說作家伊格言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虛實之間與想像未來──華語科幻的不同面相」講座,講科幻與現實的勾連、講各自的創作緣起和歷程,以及華語科幻小說的發展前景。

  如今的城市發展可謂日新月異,小說家可從中獲得靈感,「我在北京第一次搭乘地鐵時,那種擁堵感就給了我創作感受,令我寫出了《地鐵》一書。」韓松表示:「當前時代的特徵是未來在『入侵』現實,很多曾經『發生』在科幻世界的事情已在現實出現。這個未來和現實混合的時代愈加令人着迷,也為科幻作家營造出新的創作空間。」

  在夢境之外看夢境

  今次書展,韓松首部繁體字小說集《乘客與創造者》,書中收錄的《地鐵驚變》、《春節降臨,北京西站》均是作家依據現實時空的思維發揮。韓松說:「科幻小說家是一種站在夢境之外看夢境的人,很多時候其作品都是基於現實的大膽想像。」

  譚劍亦有同感,在其眼中,對一個科幻小說作者而言,想像力固然不可缺少,而對社會現實的記錄同樣重要。以他的作品《人形軟件》為例,當中就記載了一件「保護香港雲吞麵小店」的故事:「寫作時,我採取了雙線並行,一條敘事線索是網絡黑客的科幻故事,另一條則是如何守護保存面臨關閉的雲吞麵店舖,結果是讀者更喜歡守護小店這條線。」譚劍笑說。

  人類文明源於想像

  伊格言則注重以科幻探知人類的精神世界:「我最近讀了《人類簡史》,愈發感覺人類文明本來就始於虛構的想像,是誕生在人類的腦海中。相比較廣闊的外界,人類的思想更值得探索和發掘。」

  說到具體的寫作經過,韓松表示:「我習慣用手機記錄靈感,不會提前列故事大綱,也喜歡被書中的角色帶着走,任情節自然發展,因為未來有太多不確定性。」而理工科出身的譚劍則會在創作前列出故事架構和時間線,設定好一個又一個謎團,雖然寫到最後也會打破先前的想法;伊格言亦與譚劍一樣,喜歡想好一個謎團的發展軌跡,甚至列好發展年表,如二十七萬字的《噬夢人》,光是故事的拆解筆記就有足足八萬字。

  講座現場,三位講者好似三個多時未見的默契好友,不僅互相問答,更提出有前瞻性課題,譬如韓松問譚劍和伊格言:他們如何看待人工智能(Al)介入寫作這件事?譚劍答道:「通過程序運行,Al也可以模仿演奏出一位藝術家的作品,雖然聽上去與原作並無分別,但我們的時代需要的不是複製,而是另一個藝術家能夠創作出偉大的作品。」伊格言則講出顛覆性答案,認為在未來世界,人類會變得越來越虛擬,甚至將意識上傳雲端,通過程式編碼,與人工智能交友、結婚。

  或許,有人會問:當現實與科幻愈發趨近,科幻小說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韓松在講座尾聲時點題:「在一個誰也看不清的現實和未來之間、所有人都無能為力之時,科幻小說家拚了命地寫作,幫助人類思索──未來會怎樣?是否有好幾個未來?這些都需要一個理性、科學的大腦來解答。」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