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濃淡相宜 一陶一世界

時間:2019-07-20 03:24:02來源:大公報

  圖:琉璃鏤空龍鳳紋熏爐

  由山西博物院推出的山西古代陶瓷特展,集合了全國三十七家的文物機構,選取了二百多件山西陶瓷藝術的精品,透過這些由泥火與文化、藝術摶化而成的精靈,還原出古人社會生活中的若干珍貴片段。展期至八月十八日。/大公報記者 楊奇霖 文、圖

  山西在北朝文明進程中佔極其重要地位,入唐後,朝廷更視河東為「王業所基、京邑所資」之要。在此背景下,山西北朝釉陶工藝上承漢魏傳統,下啟隋唐新風,獲得空前成就。

  起源:中西交流融合之美

  一九五六年,由山西太原玉門溝出土、收藏於山西博物院的北齊時期的黃釉印花胡人雙獅紋扁壺,可以說是北朝時期瓷器精品的一個代表。北齊時期,太原是北齊的陪都,也是霸府,屬於當時北齊的中心區域。山西博物院解說員韓敏介紹:胡人雙獅紋扁壺上的圖案非常特別──整個輪廓的邊上是兩隻大象,由大象的鼻子做成了扁壺的輪廓線。中心位置是一個胡人,牽着兩隻獅子的樣子。其實,當時的中國應該是沒有獅子這類的動物,扁壺上牽獅子的人物形象也是高鼻樑、深眼窩,是非常典型的胡人樣子。證明當時山西經濟、文化是非常富庶、繁盛的地區,有很多從絲綢之路而來的外國人,會定居於山西,帶來很多帶有異域風情的文化特徵。

  發展:博採眾長自成一格

  山西窰業不乏開創性貢獻,如介休窰北宋創燒的白地黑花,引發了晉、冀、豫此類裝飾在金代的大流行。三晉窰工在博採眾長的同時,尤為注重重塑自身工藝與文化特色,產品面貌翻新入妙,如同己出,自成一格。

  展品中精美的白瓷香毬,即現代類似於香薰的小薰爐,非常清晰地體現出了宋代追求清新雅致的生活特色。北宋劉敞《戲作青瓷香毬歌》雲:「濛濛夜氣清且嫮,玉縷噴香如紫霧。天明人起朝雲飛,彷彿疑成此中去」。

  出土於內蒙古自治區造型獨特的提梁壺,是一個鮫人攏手的形象。鮫人人首魚身,有一點像童話故事中美人魚的樣子,此造型在瓷器非常少見──背部花瓣形狀中有注口,鮫人雙手捧處為出口。提梁壺產自遼代,當時山西大同、朔州,均屬於遼、西金範圍之內,山西陶瓷中有很多遼的器物特徵。也說明了當時山西的瓷器藝術燒製的水準非常之高,曾遠銷到很多地區,是山西瓷器外銷的重要佐證。

  在本次的展覽當中,主辦方從故宮博物院借展而來的一方瓷枕,由山西河津窰燒製,上書乾隆皇帝所題文字。比較有意思的是,當時乾隆皇帝拿到這件瓷枕的時候非常喜歡,但他覺得這件瓷枕燒製工藝絕佳,就認定是定窰的燒製品。所以在大篇的文字當中對定窰大加讚揚。但後來的專家考古研究發現,無論從燒製工藝,還是瓷枕上的圖案構思,均顯示這件器物應出自山西河津窰。

  創新:山西琉璃呈現新貌

  元明時期,山西建築琉璃工藝臻於鼎盛,琺花工藝流行,中東傳入的孔雀藍等釉色風靡一時,形成了一股前所未見的新風尚。

  山西琉璃大多是作為建築材料來使用的,因其防水、耐用,色澤艷麗,被廣泛用於中國古代建築中屋頂上的琉璃瓦以及各種吉獸裝飾等。韓敏介紹,燒製琉璃主要以鉛作為助溶劑,大約要在700-900℃的溫度下來燒製,呈現出綠、藍、黃等多種顏色。在中國很多大型的建築中,包括當時的宮廷建築,像故宮裏的琉璃構建,也是當時由山西的工人去燒製的。中國古陶瓷學會理事孟耀虎表示,山西古陶瓷雖成就卓著,但因其深受歷史上瓷業發達的冀、豫、陝窰業之影響,故其光芒長期被磁州窰、定窰等歷史名窰所遮罩,以致鮮為人知。

  北朝時期山西的陶瓷業上承漢魏傳統,同時呈現出融會東西文化、南北技術風格的面貌,為大唐盛世的陶瓷輝煌奠定了基礎。

  看得到美,品得出味道,從觀展中領略山西陶瓷發展的歷史概貌與非凡成就,是為特展之初心。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