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器物等等」請「物」說話

時間:2019-07-11 03:03:13來源:大公報

  圖:「活字印刷」

  【大公報訊】大公報記者湯艾加、實習記者任志千報道:青年廣場Y展覽平台正舉辦「器物等等」展覽,通過生活所接觸的器物,諸如碗筷、牙刷手機等等,記錄人類的生活痕跡。展覽是為期三年的「賽馬會『看得見的記憶』藝術教育計劃」第一階段的收官展覽,展期至七月十四日晚上九時,免費入場。

  重審器物的意義

  每一件生活的器物都承載着使用者的記憶,觀眾通過器物的展示觸發對於生活日常的反思。展覽以音樂設備上常見的五個按鈕代表五個展區,包括「倒帶」、「播放」、「快進」、「暫停」及「錄音」,讓參觀者重新認識器物。展場還提供二維碼(QR Code)讓觀眾即時參與「看得見的記憶互動區」的活動。

  策展人馬建聰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時分享:讀工業設計出身的他曾經對新器物尤其偏愛,自從參與這個項目後,通過和參加者的交流讓他重新審視了器物自身的意義,除了記錄製造的過程,還有使用者的經歷和記憶。他反思,一件器物被丟棄後,同時被丟棄的是否還有過去的回憶?在這個概念之下,他也把疑問和感悟帶到了這個展覽。

  訴說器物的故事

  「倒帶」(rewind)展區的主題為「物歸原形」。展場以智能手機為例子,將站台打造成一個秤,模擬今天一部智能手機的功能如果還原回昔日一件件器物,如電話簿、電腦、錢包、時鐘、日曆、相機、書籍等等,合共逾四十八磅的裝備。這個展區內帶領觀眾回顧器物進化過程中留下的點點痕跡。

  「播放」(play)展區的主題為「請『物』說話」。通過賦予物器擬人化的錄音對話,如飯桌上最常見的飯碗及筷子的對話,脈脈含情地訴說自身的故事。

  「快進」(fast forward)展區的主題為「棄」物何價。從前,人們對器物講求實用耐看,今天則追求新款潮流,讓器物像快進模式般變化萬千,有些器物很快變成「棄物」。展區羅列一些曾被大家珍愛的「棄」物,例如黑白電視機、傳呼機、火水爐、黑膠唱片、豬仔錢罌等,讓觀眾回顧與這些器物相處的美好日子。馬建聰以「金繼復修」為「暫停」(pause)展區的主題,希望提醒觀眾有些器物在被破損之後,尤其是陶瓷等,不只有被遺棄的命運,還可以通過修復,使其成為一個有意義的記憶載體。

  而「錄音」(record)展區主題為「留言勿等」。觀眾可藉錄音留言,記下自己與器物之間的生活痕跡、感情經歷、成長故事等。展場位於柴灣道二三八號青年廣場Y展覽平台(C、D、E區),更多展覽及活動詳情可瀏覽網頁www.youthsquare.hk。

  圖:實習記者任志千攝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