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藝術導賞/巴赫合唱團唱巴赫《聖馬可受難曲》/嘉 嫻

時間:2019-06-21 03:15:20來源:大公報

  圖:香港巴赫合唱團是本港歷史悠久的合唱團之一

  英文passion一字,今天多數解作「熱誠」、「赤誠」。豈不知這個字原先是指「受難」、「受苦」。此字源於拉丁文的passio,到了中世紀,古代法文(Old French)及中世紀英文(Middle English)已有從拉丁文passio演變過來的passion。單就音樂而言,passion專指「受難曲」,而受難者,當然是耶穌。受難曲就是按照耶穌受難的經過譜成歌曲。

  耶穌受難經過,記載於聖經的四本福音書。雖然四本福音均有記載,但所敘述的,繁簡不一,重點各異。正因如此,作曲家可以從不同的福音書自由選取經文,作為受難曲的材料。創作受難曲的歷代作曲家倒有不少,包括幾世紀前的巴赫、韓德爾,以及現代的帕特。其實,音樂劇《耶穌基督,超級巨星》何嘗不是受難曲;只不過是屬於更廣義的受難曲而已。

  從四本福音書找材料

  既然耶穌受難過程分別載於四本福音書,那麼順理成章,作曲家可以選擇任何一本福音作為他所創作的受難曲的經文依據。為方便識別,音樂界把採自不同福音的經文按福音名稱分成四個版本,即《聖馬太受難曲》,意指從聖馬太福音取材的受難曲,而《聖馬可受難曲》、《聖路加受難曲》和《聖約翰受難曲》,亦按相同方法處理。

  單以巴赫而言,四款的受難曲,都跟他扯上關係。然而,那並不是說,他親自創作過四款受難曲。首先,當中的《聖馬太受難曲》和《聖約翰受難曲》,的確是他親作;《聖路加受難曲》經學者考證,斷定非他的手筆。至於今次巴赫合唱團所選唱的《聖馬可受難曲》,雖說也是巴赫所作,可惜樂譜早已散佚,僅餘Picander為此曲所寫的唱詞,而今天所用的樂曲,是由後人盡量按照一些應可相信的旁證而重新建構。

  今次音樂會唱Koolstra版本

  由於後人只不過是憑藉巴赫作曲特別是創作受難曲的慣用手法而加以推想,而且在頗大程度上是自己「想當然」的建構,因此音樂界先後出現的版本倒也不少。單以最近二十年左右而言,就不下有十個。今次巴赫合唱團所選唱的是二○一七年荷蘭管風琴家兼羽鍵琴家Koolstra所譜的版本。這個版本的特色是盡力以音樂營造全曲的戲劇成分。

  但凡受難曲,獻唱的日子例必在受難日的該周之內。《聖馬可受難曲》當然也不例外。據說一七三二年三月的受難日,巴赫在萊比錫舉行這首受難曲的首演。此曲所用的經文,見於馬可福音第十四及十五章。順帶一提,繼巴赫合唱團在六月選唱Koolstra版本,蜚聲合唱節(SingFest)將會在七月按此版本再演一次。不過,根據了解,兩場合唱會有明顯差別。前者以現代樂器伴奏,而合唱團規模比較大;後者則以室樂的合唱規模演唱,並採用巴赫時代所用的樂器。效果肯定截然不同。

  篇幅比《聖馬太》《聖約翰》小

  相對於其他兩首常演的受難曲,《聖馬可》篇幅較小,而合唱團的歌唱比重較大,佔全曲的三分一;反觀《聖馬太》只有五分一。此外,《聖馬可》大部分曲詞居然是循環再用,採自舊作。這種「炒冷飯」的行為,音樂界評之為省力苟且。

  儘管此曲在規模上和原創上遜於其他兩首受難曲,但由於這個版本在港初演,值得捧場。

  編者註:香港巴赫合唱團「巴赫《聖馬可受難曲》」音樂會定於六月二十三日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