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共同基因助非遺保育

時間:2019-04-22 03:17:37來源:大公報

  圖:醒獅是嶺南文化代表之一,彰顯獨特文化魅力

  【大公報訊】記者劉毅報道:《綱要》提出,支持弘揚以粵劇、龍舟、武術、醒獅等為代表的嶺南文化,彰顯獨特文化魅力,增強大灣區文化軟實力。日前,大公報記者電話專訪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主席鄭培凱,談及粵港澳在共同保育非遺方面的優勢和機遇,以及如何進一步深化合作。

  「粵、港、澳三地的粵劇、龍舟、武術、醒獅等,均被列入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屬嶺南文化,可謂同宗同源,相信伴隨《綱要》的出台,未來粵港澳能在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共建人文灣區的同時,積極促進非物質文化的保育和傳承。」鄭培凱表示。在他眼中,粵港澳之間的文化認同是深化合作的強勁動力,再加上灣區之間雖有地域之別,但共同的文化基因是灣區加強合作的顯著優勢。

  粵劇龍舟醒獅同宗同源

  鄭培凱去年參與「大灣區藝術教育學術研討會」,他指出,早在《綱要》出台前,本港不少文化工作者已經頻繁參與內地的交流計劃,共同為非遺的傳承獻言獻策,「在整個保育過程中,教育是最重要的一環。很多人甚至不曉得何謂非遺文化,粵劇、龍舟、醒獅等又有何歷史淵源?所以,非遺保護雖重在傳承,但相關教育亦至關重要,如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主辦的『同樂日』讓公眾更立體地認識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

  香港保留宗族文化較完整

  在他看來,香港非遺保育有其自身優勢,可以在灣區合作方面做多些推廣:「本地的優勢在於保留完整的宗族文化,如春秋二祭、盂蘭勝會等慎終追遠的民間信仰,不僅是社區之間的紐帶,更是嶺南地區宗族歷史的印證,但反觀內地,這種文化正逐漸消失,譬如那些類似新界圍村的鄉村,伴隨城市化進程,人口逐漸流失,關於宗族文化的保育並不似香港這般完備,故此可以在灣區推廣香港的此類尋根文化,可以讓內地看到民族感情在香港的傳遞並未有中斷。」

  鄭培凱亦指出,內地擁有廣闊的文化市場和發展前景,豐富的嶺南文化,賦予灣區人強烈的文化自信,「廣東和香港一樣,都有歷史悠久的文化傳承,並不存在割裂關係,以粵劇為例,廣州等地有很好的科班訓練,從孩童時候培養粵劇演員,重在基礎功底等的訓練,與之相比,香港缺少從小開始培養粵劇人才的教育制度。」

  鄭培凱補充,香港自從開埠以來,一向以經濟發展為重,今次《綱要》所涉及的文化領域,不僅有利於三地深化交流和合作,以及提升整體發展和深入探討,更標誌着整個大灣區實現了嶺南文化進入二十一世紀的嶄新文化願景。

  又訊: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回應大公報查詢時表示:「在非遺辦,我們暫時沒有收到關於大灣區的計劃,然而,如收到內地有關單位的邀請,非遺辦樂意考慮是否能夠參與,或邀請合適的人士或傳承團隊參加。」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