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西九戲曲中心 開台觀演體驗/塵 紓

時間:2019-01-15 03:18:00來源:大公報

  圖:八和演出《碧天賀壽》 /西九管理局圖片

  去年十二月三十日西九戲曲中心舉行開台日演出,可惜當日免費派發戲票予市民的安排欠善,引致在場輪候多時但至終向隅的市民起哄詬病。由於各方媒體均有詳盡報道此事,筆者無意再贅,只想在此扼要評論戲曲中心的外觀和設計以及開台日的演出情況。

  戲曲中心選址其實不差,位處廣東道與柯士甸道交界,毗連西鐵柯士甸站,地點尚算適中,交通亦稱方便。如果從柯士甸站「F」出口前往,只消走過一條無障礙小道,就可直達中心。如果從廣東道那邊進入,就要拾級而上;但由於梯級與劇院地台連接處稍有高低不平,行人走到樓梯最後一級時須小心一點,特別是天色昏暗時更須注意以免跌倒。其實廣東道那邊也有無障礙通道,可惜被矮叢擋了視線,而且沒有指示牌示意,初臨者根本很難找到。

  外牆冷色調 大堂欠溫煦

  當天從遠處初瞥戲曲中心外觀,都是冷色調,外牆既無陽光之感,亦缺吉祥之氣。儘管西九當局申明外牆設計是希望營造劇場內的戲幕感覺,但視覺上就是冰冷一片,少了親切感。如果與廣東道成平行線的地方開作正門入口,就會很有大氣,可惜這個方位如今是一道長長的外牆。要進入中心,就得從兩側進去。可是,進入大堂的兩邊入口並無門戶,基於空氣對流原理,大堂內很吃風。由於三十日下午天色不佳,天寒風大,站在中心大堂,涼風陣陣,沒有半分溫暖和煦的感覺。

  由於大劇院位於架空之處,要進場主要依靠一道長長的電動扶梯。走完這道長扶梯,還須再走一道短扶梯,才到達大劇院外的大堂。當然,扶梯旁也有幾台電梯,而每台電梯大約可載十多人。由於看戲曲的觀眾絕大多數是長者,長遠而言,這種設計對他們來說,可能是一種隱憂。

  場內設計欠缺戲曲元素

  如果說大劇院是專為戲曲而設,觀眾可能摸不着頭腦,蓋因院內的設計欠缺傳統戲曲元素,只不過是一個西方劇場又或是一個慣見的多用途場地而已。舞台的設計,別說絕無半點瓦舍勾欄的韻味,甚至連些許中華元素也欠奉;如能敦請一位老儒才子撰副戲聯高懸於台側,可能較配合戲曲舞台的定位。觀感上,舞台深則深矣,卻嫌不夠闊。演文戲,當然沒有問題,但如果來個京劇大開打,則恐怕有點侷促。

  至於那天開台日由八和會館承辦的演出又如何呢?從選演劇目來說,先演《碧天賀壽》後演《六國大封相》當然十分恰宜。《賀壽》是寓意吉祥的例戲;《封相》是戲班正式開演前為求展示全班實力而先演的劇目。兩者連演,為戲曲中心討個吉利,「八和」的美意,大家當然鑒領。

  八和四代同台全力演出

  《碧天賀壽》亦稱《八仙賀壽》,故事起初的版本是敘述八仙集合一起,去向長庚星賀壽,但由於絕大部分觀眾根本不認識長庚星,於是後來改成向王母娘娘賀壽。這齣例戲篇幅很短,科白不多,更無劇情可言,只是獻瑞呈祥而已。「八和」把這齣例戲交予八位晚輩演員擔演,當然是樁好事。

  以當日所演的《賀壽》例戲而言,有兩處須予注意。其一,當「賀壽頭」(即第一位出場的神仙,也即是眾仙領班)出場後,開口唸道「冉冉下山來……」,劇場字幕卻打了「漸漸下山來」,實誤。另一方面,英譯字幕把此劇名稱譯作Birthday of the God of Venus,實在錯得離譜。羅馬神話裏的維納斯(Venus)與王母娘娘風馬牛不相及,怎可如此翻譯?再者,即使以Venus稱之,也應是Goddess(雌性名詞),而不是God(雄性名詞),更何況以英文寫作習性來說,寫了Venus,就毋須再寫Goddess了。如此低劣的譯名,實在失禮於外籍人士。

  《賀壽》演罷隨即上演《封相》。編排上固然力求一氣呵成,但對於平素少看表演的貴賓來說,連看兩劇而中間缺乏去洗手間的時間,或許有點不便。單就全劇的表演而言,「八和」此番以老帶少、四代同台傾全力演出,當然值得讚賞。至於有些角色交由兩人甚至三人分演,即行裏所稱的「二演」、「三演」,例如主角公孫衍由呂洪廣、尤聲普、廖國森分演亦屬明智。至於個別情節例如花旦「推車」、騎龍武生(即老生)的「坐車」是否演得已臻善境,則難以強求;再者,個別演員的演出水平,斷非此文重點。

  觀後感是:從外觀至場內設計,這座斥巨資建成的戲曲中心似乎有點未孚眾望。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