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香港文學的前世今生──趙稀方《小說香港》發布會座談撮要/湯 俏

時間:2018-12-16 03:17:54來源:大公報

  圖:香港作家聯會會長陶然(右)在發布會上發言,左二為書作者趙稀方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趙稀方研究員的著作《小說香港:香港的文化身份與城市觀照》新書發布會日前在香港中環三聯書店舉行,《香港文學》總編輯周潔茹主持。

  從《小說香港:香港的文化身份與城市觀照》,到即將出版的《報刊香港:歷史語境與文學場域》,趙稀方教授研究香港文學歷經二十年,涉及香港文學的歷史起源、文化認同、本土意識、城市經驗、報刊脈絡等方面,此番趙教授來到香港,與《香港文學大系》總編陳國球教授及南京大學文學院劉俊教授聯袂座談,細說香港文學的前生今世。

  趙稀方對香港文學的了解經歷了由初初接觸到「執迷不悟」的過程。他本來對香港文學了解不多,最初由於社科院文學所的戰略安排研究香港文學,後來就「執迷不悟」了。《小說香港》寫於「九七」過後不久,主要從文化身份與城市經驗的角度研究香港文學。此書二○○三年由北京三聯出版,相隔十五年之後又由香港三聯修訂出版,他感到十分榮幸。《香港文庫》總策劃鄭德華從歷史、文學及社會學等角度系統總結香港研究,是一次世紀工程,功莫大焉。趙稀方表示,《小說香港》能夠與香港讀者見面,是他的心願,很希望能夠聽取香港方面的看法,聽到批評的聲音。

  鑒於現有的香港文學史主要從作家作品為框架,趙稀方一直希望能夠梳理香港報刊,由於內地的條件有限,很多時候都需要到香港來查閱原始報刊、翻看微縮膠卷等資料,多有不便。「九七」之後內地香港研究落潮,從事香港研究更顯得寂寞。不過當看到第一手資料可以糾正文學史的很多問題,亦感到探索歷史的樂趣。

  陳國球用「驚艷」來形容《小說香港》,無論是研究內容還是研究方法都超出預期,令人心生敬佩。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到九十年代,內地以陳平原、黃子平、王曉明、陳思和等學者為代表提出「二十世紀文學史」、「重寫文學史」等問題;一九八四年《中英聯合聲明》簽訂以後香港學界也對此多有關注,希望從歷史尋找文化來源、理解自己的文化身份,重新思考如何書寫文學史的問題;台灣「解嚴」以後學界對文學史書寫也很有想法。兩岸三地在當時都產生了對文學史的需求,不過當時匆匆忙忙湧出的很多香港文學史都令人覺得有些粗糙甚至帶有偏見,直到趙稀方的《小說香港》面世,才令人完全改觀。《小說香港》一書中的很多觀點,都和中國當代文學史裏面香港文學部分很不一樣,這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內地學者對香港研究認真的態度。

  劉俊曾為《小說香港》寫下書評:《敘事轉型和歷史重構——小說香港的特點和價值》。他認為,《小說香港》的出現就整個內地香港文學研究生態而言是里程碑式的。改革開放之初內地就開始了對香港文學的研究,也出現了多種香港文學史,對我們來說有一些幫助,不過大多沿用舊有思維,史料也不盡準確。《小說香港》用問題意識帶入香港文學的研究,這和作者的理論素養很有關係。趙稀方對後殖民理論和西方新歷史主義的研究,使得他有一種理論高度和全新的思維,以此建立了一種新的研究香港小說的視角。

  在場嘉賓也發表了自己閱讀《小說香港》的心得體會和對香港文學的期待。香港作家聯會會長陶然表示香港回歸以後學界對香港文學的研究狀況令人失望,正因為如此,趙稀方教授仍然重訂舊作,出版新作,很令人敬佩。鄭德華提出了五十年代的作品《蘇絲黃的世界》的意義,此作很有影響但無人注意,趙稀方教授很有共鳴,贊成這一作品正是東方主義敘事的一個縮影。香港《文學評論》總編林曼叔肯定了趙稀方報刊實證研究的做法,提醒人們注意香港文學的複雜性,並希望香港的學界能夠來寫作一本香港文學史,《文學評論》本身也一直致力於為香港文學史寫作提供歷史材料。

  除主講嘉賓外,出席發布會的還有:香港作家聯會副會長周蜜蜜,華南師大文學院凌逾,香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楊彬彬等。 (鄭德華供圖)

  編者註:趙稀方,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台港澳文學與文化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著有《小說香港》、《後殖民理論》等著作。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