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宋狄樟唱舒伯特著名套曲

時間:2018-10-20 03:16:51來源:大公報

  圖:香港青年男高音宋狄樟本月下旬獻藝/康文署供圖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將於十月下旬在「音樂顯才華」系列下為香港青年男高音宋狄樟舉行獨唱會。/嘉 嫻

  宋狄樟三年前在香港演藝學院修畢聲樂碩士學位後,獲得獎學金遠赴歐洲深造聲樂。另一方面,他在舞台上既擔演歌劇裏的重要角色,亦多次在合唱音樂會中擔任領唱,是本地歌唱界年輕有為的一員。

  今次康文署為他舉行獨唱會,儼然是他藝業的新里程。對於這個難得的獨唱會機會,他當然敬誠其事。單從他的選曲,就可以粗知他挺有心意。他沒有仿效一般獨唱會,以歌劇選段、藝術及宗教歌曲匯聚而成;反之,他獨沽一味,選唱舒伯特《美麗的磨坊少女》,務求凸顯聯篇歌曲(或可稱之為套曲)的妙韻。

  文學音樂 優美結合

  舒伯特(一七九七至一八二八年)一生先後為文學家的詩作譜成兩套聯篇歌曲,其一是《美麗的磨坊少女》,另一是《冬之戀》;前者譜於一八二三年,刊於翌年;後者譜於二七年,刊於翌年。無獨有偶,兩套詩作都是取自同期的德國詩人穆勒(Muller,一七九四至一八二七)。穆勒是德國統一前的著名詩人,尤擅抒情詩。他在柏林大學期間,研習古代文史,亦曾經投筆從戎,加入普魯士軍隊,對抗拿破侖的進攻大軍。也許出於愛好古代文史之心,他公開聲援希臘抵禦土耳其的欺侮,並為此把相關詩作編成《希臘詩集》,而這本詩集為當時歐洲詩壇帶來頗大的牽動。不過,他最廣為人知的詩作,當然是得到舒伯特譜成歌集的《美麗的磨坊少女》和《冬之戀》。

  為什麼舒伯特這麼喜愛穆勒的詩作以致先後將之譜成套曲呢?首先,雙方同處浪漫時代,更是同處德語文化區,不論是語言文化抑或文藝思潮,均屬同一範疇。其次,兩者都很有興趣鑽研同一課題,例如死亡和情愛,包括男歡女愛。正因如此,彼此惺惺相惜。再者,按照舒伯特的胸懷,他當然熱衷於把自己欣賞的別人詩作譜成歌曲,冀以把原詩提升至更高的藝術境界,體現文學與音樂的優美結合。

  這套演唱時間長達六七十分鐘的套曲《美麗的磨坊少女》,共有二十首詩歌,大概是敘述一名在郊外閒蕩的年輕磨坊工人,沿着小溪而行,不意來到一個磨坊。他對磨坊老工人的女兒一見鍾情,可是那位磨坊少女對他的態度並不明確;隨後有位獵人前來向少女表達好意。在他看來,獵人壓根兒是前來爭風奪愛的「情敵」。詩歌的氣氛也由起先的輕鬆歡快,逐漸轉向凝重低沉;由頭幾首的《流浪》、《向何方?》、《止步!》、《感謝小溪》,轉至《疑慮》、《焦急》,至後來的《綠絲帶》、《獵人》、《嫉妒與驕傲》,至最後的《小溪的催眠曲》,逐步刻畫主角的心情遞變。

  此套曲雖然名為《美麗的磨坊少女》,但主角不是磨坊少女,而是年輕的磨坊男工。歌曲裏的一切事物,皆由他而起。也因如此,舒伯特把這個套曲寫給男高音;不過,其他聲部也可以唱。究竟是誰率先調低音域俾使其他聲部的歌唱家也可以唱?答案倒不是其他作曲家,而是舒伯特本人。

  鋼琴與人聲互相輝映

  另一方面,藝術歌曲的鋼琴伴奏,一般只是發揮鋪墊、輔助及配搭的功能;舒伯特卻把伴奏鋼琴推展至產生聲響效果。例如在第二首歌曲即《向何方?》裏,鋼琴的叮咚聲恰似小溪的淙淙流水聲;又例如在第三首歌曲即《止步!》,鋼琴仿效磨坊的磨聲。此外,舒伯特把鋼琴變成富有表達情緒能力的樂器,與人聲互相輝映。

  喜歡聲樂的讀者,如果想進一步了解這個套曲的結構及情節,可參閱Susan Youens的專論《Schubert, Muller, and Die schone Mullerin》(劍橋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七年),書內由分析穆勒的詩作,進而談到詩人和作曲家對兩性及死亡的處理方法。

  穆勒和舒伯特同樣是在初逾「而立」之年就離開人世,實在叫人惋惜。他倆幸有詩樂雙輝的作品傳世,亦堪告慰。今番有宋狄樟全套演繹,也是美事一樁。

  編者按:宋狄樟獨唱會定於十月二十七日在香港大會堂劇院舉行。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