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仇大雄展示「歸家之路」/大公報記者 張 帆 文、圖

時間:2018-10-16 03:16:56來源:大公報

  仇大雄,曾經一直以收藏家仇焱之之子、諸多珍貴文物捐贈者,以及蘇富比亞洲區主席仇國仕之父這幾個「標籤」為內地熟知。而今年夏天,這位旅居海外的老人再次回到出生地上海,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實現了一次真實的「回歸」─「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系列展:仇大雄─歸家之路」近日正在滬熱展。這是仇大雄在中國的首次大規模個展。展覽名為「歸家之路」(Zigzagging my way home),既隱喻了藝術家輾轉異國的人生經歷與迂迴曲折的藝術生涯,亦代表了藝術家欲藉此展覽重返故土並探源尋根。展覽呈現仇大雄創作生涯中各階段最具代表性的繪畫、裝置及影像作品,以及他於二十餘年間以水墨記錄日常生活的《日記》系列作品。同時,還特地從上海博物館借展了四件文物級藏品,它們皆與仇大雄有深厚淵源,也是他藝術創作的重要靈感來源,牽繫其作品之中古、今、中、外的藝術融合與追索。

  名副其實的「歸家」

  「我已經『出去』很久了。我三歲那年,全家去了香港,後來我去了巴黎,接着到了瑞士。但無論去哪裏,中國文化依然在我們身上扎根:我父母說上海話,我也會說一兩句,儘管不太標準,我的母親燒上海菜,這些習慣不會因為我們去了其他地方而改變。因此,這次,我能回我的出生地─上海舉辦一場展覽,對我而言很重要。」在展覽開幕式上,仇大雄這樣對媒體表示。

  仇大雄一九四六年出生於上海,三年後隨全家遷居香港。年僅十七歲的仇大雄,僅憑一張單程車票孤身前往巴黎大茅舍藝術學院學習藝術,這成為了他藝術生涯的起點。求學期間,仇大雄着迷於法國藝術家喬治.馬修(Georges Mathieu)和法國華裔藝術家趙無極的抽象作品。前者融貫東西方美學的抒情繪畫與後者跨文化背景的抽象表達,使仇大雄產生了深刻的共鳴,並收穫了將東方文化的思考投射至西方語境的創作靈感。畢業後,仇大雄頻繁往返於巴黎和倫敦。他曾任數職,參與眾多法國電影製片項目、擔任多家跨國公司的創意總監,甚至成立了自己的廣告公司。上世紀七十年代初至今,仇大雄定居於瑞士,瑞士的風土人文與極簡美學啟發了他之後的創作風格。

  一九九二年,母親的離世促使仇大雄重新審視人生,開始從事藝術創作,並將其視為畢生追求。因此,舉辦一個自己的個展,並以「歸」為名,亦是他一次「自我回歸」。

  黑、白、灰是仇大雄作品的主色調。仇大雄解釋:「我花了很久的時間去想什麼最能表達真實的自己。最後發現,宣紙和筆墨對我而言是最自然的。若你細看我的作品,會發現它們都和傳統有關。區別是我不再僅僅在紙上作畫了。我想把中國文化的精神性內化到不同的作品中。」

  在創作中,仇大雄選擇了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筆、墨、紙、硯)為重要媒介。自一九九七年開始,他每日堅持以水墨塗鴉記錄日常生活、時事政治、自然風景,並附註文字抒發情感,這橫跨三十餘年的創作逐漸形成了他的《日記》系列作品,觀者可通過這些「觀看註腳」窺見其人生歷程及生活點滴。

  處處顯現年輕的心

  出身收藏世家、堅守中國文化傳統,這都讓人會將仇大雄誤以為是一個古板的老學究。其實不然。他選擇了以探索前衛當地藝術為主基調的當代藝術博物館,還有展品的陳列擺設,現場特設的互動展區,處處顯現着老人白髮蒼蒼的外表下一顆年輕的心。

  展廳中央,五十本被墨水浸染過的盲文書安置於底座之上,並以清漆將其通體封層,僅留書籍首頁。這件作品名為《看不見的散文》,蘊含了一種強烈的神秘感,言有盡而意無窮。

  展覽還遴選了仇大雄最具代表性的繪畫作品,將其並置於同一牆面,使觀者得以縱覽不同階段的藝術折變。其中,繪畫作品《無題》創作於二○○四年,仇大雄在宣紙中加入了藤與麻布,豐富了畫面的質感。區別於其他時期的作品風格,這件作品令人眼前一亮。極簡、抽象的元素展現了東方審美,並流露了藝術家的創作思考。

  其他展品還有《影》(裝置)和《紙龍.伊卡洛斯》(裝置)等。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