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動物大觀園」多媒體展瑰寶

時間:2018-10-16 03:16:55來源:大公報

  圖:眾嘉賓出席開幕儀式

  【大公報訊】記者湯艾加、徐小惠報道:「動物大觀園」昨日在香港城市大學展覽館開幕。該展覽是香港城市大學(城大)與台北故宮博物院第三度合作。展覽融合城大的尖端創意媒體技術,以及台北故宮博物院豐富的藝術藏品。從規劃至今歷時兩三年,最終呈現出七十多件展品。

  設五個主題對比展示

  展品採用高質量的收藏品摹本、數碼及互動裝置、立體光雕、虛擬實景、影片、照片、雕塑、畫作及音樂等不同方式,把古今動物呈現觀眾眼前。展覽通過五個主題進行對比展示,糅合古典與現代元素、傳統藝術與先進創意媒體,展示台北故宮博物院豐富的中國繪畫和雕塑收藏。其中,近七成展品運用的是城大創意媒體學院的新媒體技術,同時還展示了城大賽馬會動物醫學及生命科學院的科學研究成果。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說,展覽體現了城大提倡的One health(健康一元化)的概念,不僅在於身體健康,也在於動物健康、環境健康。台北故宮博物院副處長謝俊科說,是次展出作品七成來自城大的創作,三成來自台北故宮,除了將經典藏品變成多媒體作品以外,展覽還蘊含了當代藝術對於人與動物關係的批判與思考。

  城大創意媒體學院講座教授兼是次策展人邵志飛希望透過「動物大觀園」——一個說故事的展覽,以藝術、科學、自然和社會角度探索動物世界,為觀眾帶來奇妙體驗和全新啟發。

  重點展品《海錯圖》&「海錯奇珍」——清康熙時期的生物學家暨畫家聶璜,依據自己的觀察以及漁民的所述,創作《海錯圖》全套四冊。這次展出的是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的第四冊,該冊四十四開,主要記錄有螺、蟹、蝦三大類的水產生物。展覽融合多媒體技術,以《海錯圖》為基礎,融合展場中清代著作《海怪圖記》(作者不詳)的部分物種,打造沉浸式互動劇場「海錯奇珍」。劇場設四個場景,通過觀眾的互動,四個場景隨機播放,配合充滿海洋氣息的音樂,觀眾彷彿置身海底觀賞海洋生物奇觀。

  多角度探索動物世界

  《角島鯨骨遊樂場》——香港大埔紅石門曾發現一具角島鯨屍體,城市大學通過申請,獲得該角島鯨骨的保護及研究的批准。是次,城市大學按照該角島鯨骨的原有尺寸,通過立體打印技術,製成實物一半大小的互動展品,觀眾可通過觸摸或拼砌的方式,體驗作為生物學家研究生物骸骨的樂趣。整件互動展品長逾五米,由百多件「骨頭」組成。在該展品旁更有海底角島鯨的錄影片段以供觀眾了解該物種的生活。

  立體互動短片及程式《動物手工品》中,以數碼立體繪畫複製藏品中的動物,再以虛擬實境(VR)技術展示。借助「錄像測量法」,物品可以打開,可以轉動,由任何角度欣賞,「這是原始文物做不到的」謝俊科說。

  來自Laurent Mignonneau和Christa Sommerer的互動裝置《人工創世紀》是電腦基因藝術的經典之作,隱喻人工生命、進化和基因改造。觀眾在觸碰式熒幕上,繪畫「生物」的線條和橫切面,之後他們會浮現在水盆底部。互動中觀眾成為進化系統的一部分,創造模擬有機體,並協助它們成長。

  邵志飛現場接受採訪時表示是次展覽在技術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採用了許多非常新的多媒體技術,比如由其與Sarah Kenderdine創作的作品「澳洲、瑞士和香港的畜牧業」中,以360度全境拍攝澳洲的綿羊剪毛、瑞士山區的牛奶農場和香港的養豬場的場景,再以虛擬實境(VR)技術,使觀眾恍如置身世界各地的畜牧業現場。

  在趙光暉的混合媒介雕塑《三顆蛋(1/3)》中,一個猶如動物的汽車從巨蛋中破殼而出。這個裝置混合了生物和機械,出乎意料卻又合乎情理。讓人聯想到無人駕駛的人工智能汽車早已在路上奔馳;外表像人的機械人,以及機械植入與義肢,都正在將人類變成半機械人。

  展品中包括超過四十位古今中外藝術家的作品,亦有從中外各大畫廊、私人及博物館收藏庫中借出的藏品。這是城大展覽館舉辦的第八個展覽。該展覽展期至十二月三十日。城大展覽館位於城大劉鳴煒學術樓18樓,逢星期一休館。

主辦方供圖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