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振聾發聵/張季鸞:赤膽如春風,宗師如導師

時間:2021-05-04 04:23:20來源:大公報

  圖:上世紀五十年代香港《大公報》館址在干諾道中,現今港澳碼頭對面。

  張季鸞溫文爾雅,襟懷坦蕩。他重視發揮報紙言論的監督與引導功能,重視報紙的社會教化與啟迪民智的作用。他主持下的《大公報》,激揚文字,評騭國事,洞察世間百態,立論持正公允,內容兼容並包,充分踐行了「以天下為己任」的信念。許多文章與舉措,如今來看,仍深具警醒啟迪之義。張季鸞長年身着一身長衫,這位「望之儼然,即之也溫」的忠厚長者,如師長般熱切關懷青年成長,將祖國的希望和民族的未來,寄託於青年人身上。通過一篇篇熱情洋溢的文字,勉勵青年人踏實做事,保持鬥志,關注青年心理,給予輔導與幫助。

  今天正值五四青年節,藉此以饗讀者。\馬浩亮

  愛護青年

  一九三一年四月十二日社評《青年思想的出路》指出:「為思想的出路而感覺煩悶之青年,為社會最有用之一部分。人類之幸福,世界之進化,皆賴此輩求之。就中國論,亦只患青年無思想,並不患青年有煩悶。」張季鸞認為,青年是最富有激情、最具備活力的群體,但往往又容易盲目、衝動或者彷徨、失落。這種心理的變化是正常的。青年應當重在提升自我,做對社會有建樹、對國家有建樹之人,自暴自棄與盲目激進都是不足取的兩大極端。

  一九三三年十二月五日社評《學生與政治》指出,學生「不可不注意政治」,因為「天下唯有救世之志者始能成大學問家,大藝術家,不然,因人碌碌,隨波逐流,終同化於社會而作附庸耳。」張季鸞筆鋒一轉,認為學生「但不可濫運動政治」,「吾人不勸學生紛紛加入實際的政治運動也。」「學生時代為人生之黃金光陰,乘此修養,備救國於異日,對各黨派之主張,先虛心研究,勿倉卒參與!為國士者,應隨時準備為祖國同胞受任何犧牲,但要宜先充分發展之際精神的能力……」

  一九三六年二月二十日《再論學生問題》中,針對校園激進糾紛現象,張季鸞認為:「學生內部最宜注意者,首在尚紀律而尊自由。少數劫持多數,或多數壓迫少數,皆非健全之現象。吾人希望全國青年以親愛之感情,秉自由之意志,以一致團結,為紀律的組織的生活,而不願見學生界本身有用威力其紛擾之事故也。」

  啟迪民智

  張季鸞重視報紙在普及科學知識、提高大眾文化修養的教化作用。《大公報》內容包羅萬象,舉凡外交、文化、藝術、教育、經濟、社會、軍事,無不涉及。作者來自方方面面,既有各領域的權威學者,已有軍政方面國共要員,比如林彪、陳誠、張群、蔣經國,都曾是《大公報》作者隊伍中的一員。

  而這當中,「星期論文」是首屈一指的名牌欄目。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天津《大公報》在第三版刊出了「特別啟事」:「本報今年每星期日,敦請社外名家擔任撰述『星期論文』在社評欄地位刊布。現已商定惠稿之諸先生如下:一、丁文江先生;二、胡適先生;三、翁文灝先生;四、陳振先先生;五、梁漱溟先生;六、傅斯年先生;七、楊振聲先生;八、蔣廷黻先生。」

  一九五三年一月,胡適曾回憶道:「《大公報》的『星期論文』,就是我替張季鸞先生、胡政之先生計劃的。請《大公報》以外的作家每星期寫一篇文章,日程也都由我代為排定。」而事實上,最早提出此意的是張季鸞。一九三三年底,張季鸞與胡政之宴請北平文教界人士,為即將開闢的「星期論文」約稿。席上特別說明稿件除牴觸法律外,決不干涉內容,不更改字義,以尊重作者。

  胡適是最積極的作者之一。一九三四年一月七日,他發表了在「星期論文」中的第一篇《報紙文字應該完全用白話》,肯定了《大公報》在採用白話文方面的功績:「在《大公報》的六版半的讀物之中,白話只佔百分之三十八。然而從日報的歷史上看來,這樣的比例也就很可以使我們樂觀了。十六年的工夫,能使日報的文字變到百分之四十的白話化,這不能不算是很大的進步了。」

  從一九三四年至一九四九年五月,「星期論文」共計發表七百五十篇文章,出自二百多位作者之手,均為當時各領域首屈一指的大家巨擘。據《大公報》老報人陳紀瀅回憶:「『星期論文』興起後,引起全國注意,尤其知識界到了星期天,無不爭看這個禮拜是誰寫的。其中的確開啟了中國專家學者在報紙上發表議論的先河,更為讀者廣闢吸收知識的園地。」

  救人救心

  《大公報》極為重視保家衛國、救亡圖存中的文化宣傳導向。張季鸞認為,救國須先救人,救人須先救心。這個心就是中華民族的精氣神,必須用文化宣傳的方式去喚醒與激勵。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後,《大公報》力主抗戰,表示「一不投降,二不受辱」,「不在日軍鐵蹄下辦報一天」,天津版、上海版相繼停刊。一九三七年九月十八日《大公報》漢口版創刊出版。這期間,曾組織了全國聞名的「大公劇團」。

  一九三八年五月十二日,《大公報》在漢口普海春餐廳舉行茶會,招待戲劇界知名人士田漢、洪深、陽翰笙、凌鶴、應雲衛等六十多人。張季鸞在會上闡述倡辦「大公劇團」的意義。皆因「現在是記者利用筆來殺伐敵人的時候」,而大公人不但用筆,還想借用文化來為抗戰服務。一方面宣傳抗日救國,振奮國人精神,一方面借此募捐籌款,支援抗戰。

  曾任上海《大公報》副刊編輯的唐納(馬季良),「八一三」事變後也來到了漢口,受張季鸞之託籌備「大公劇團」,並創作編寫了三幕國防劇《中國萬歲》。五月十三日,《大公報》發表了張季鸞撰寫的社評《戲劇與抗戰建國》:「戲劇,包含話劇、電影,對於抗戰的偉大效用。」「我們民眾,其精神裏蘊藏着極高貴的東西,都是可燃性,但需要去燃,戲劇就是燃的媒介。」

  一九三八年六月十六日,《中國萬歲》在漢口首演,觀者如雲。公演四天之內共演出七場,門票收入全部購買藥品分送給武漢各傷兵醫院,演出費用則由《大公報》社承擔。這成為抗戰期間文藝界一大盛事。

  建言國是

  張季鸞學養深厚,巨筆如椽,為讀者提供有價值的評論文章,思索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提供建設性意見。一九三六年九月一日《本報復刊十年紀念之辭》中指出:「現代報業除刊行報紙外,應為社會實際服務,凡社會應倡行之事,報紙宜為其先鋒或助手。」

  抗戰爆發後,暴露了中國在空軍方面與日本存在的巨大差距。張季鸞深感空軍人才不足,而要發展航空事業,應當首先從普及航空知識,提高大眾參與度做起。他將目光投向了新興的滑翔機運動。

  一九三九年六月,在歐洲學習歸國的「中國滑翔第一人」韋超,致信胡政之、張季鸞,建議能夠幫助《大公報》向德國訂購一架最新型的滑翔機。胡、張均感此時意義重大,遂以《大公報》此前募集的資助航空款項,委託韋超訂購,定名為「大公報號」。這是中國第一架大型滑翔機。後來先後在成都、重慶舉行了飛行表演,引發轟動。張季鸞多次出席滑翔機相關活動。

  為增進國人對滑翔運動的了解,《大公報》還開辦了專業副刊「滑翔園地」,從一九四一年九月五日起刊發第一期,至一九四四年四月二十六日止共出版五十五期。

  促美覺醒

  張季鸞重視報紙在傳遞輿論意見、促進國際合作方面的作用,對於國際關係也具有宏闊的視野和洞察大勢的眼光。

  早在一九三三年三月四日,富蘭克林.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張季鸞就撰寫了社評《美國新總統今日就職》。針對當時美國的孤立思潮指出,美國要擺脫當時的蕭條局面,必須捨棄美國本位主義的國策,融入世界,特別是與中國加強合作。文章首先援引西奧多.羅斯福的觀點指出:「按羅氏與美國前任名總統羅斯福為同族,方羅前總統在職之時,曾有言曰:『美國之未來,在太平洋上。』斯言也,歷數十年而益驗。」

  張季鸞繼而寫道:「遷延復遷延,世界經濟不振之怒濤,雖以黃金橫溢之美國,亦不得不捲入恐慌之漩渦;如連日銀行風潮,四十八州竟有二十二州陷於停兌,此美國當前之大難題,而共和黨美國中心主義所貽之惡果也。夫當今之世,政治經濟,息息相通,國際關聯,利害與共,將欲恢復美國之繁榮,必須厲行國際之互助……應取美國本位之政策而代之矣。近日經濟政策,無論保存個人資本,抑或實施國家統制,要之世界必須打通,市場必須開發,於是而中國之廣大市場,終為有裨於世界經濟問題之解決。」

  這實際上是美國中心主義與世界主義之爭,亦可視作當今「美國優先」的單邊主義與全球化、多邊主義的分歧。張季鸞的社評距今近九十年,而個中真知灼見,依舊振聾發聵,不因世界風雲激盪而過時。

  張季鸞是謙謙君子,不務虛名,踏實做事。「但本良知發言,不計利害毀譽」,是他的畢生追求。于右任曾評價這位同鄉摯友:「恬淡文人,窮光記者,嘔出肝膽。」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