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引入番薯 人無阻飢/姜舜源(文)

時間:2020-02-05 04:23:17來源:大公報

  番薯在明萬曆年間傳入我國,帶來中國人食物的一場革命,也造就清乾隆年間全國人口直逼四億的大關。

  番薯傳入中國的途徑有三:吳川縣林懷蘭,從越南帶回廣東電白縣;東莞縣陳益,於萬曆十年(一五八二年)經海路從越南引進東莞縣;福建長樂縣陳振龍,從南洋呂宋引入長樂縣。以陳益最早。

  三者各自展開,先後在廣東、福建推廣種植,逐漸普及南北各地。與別的糧食作物不同的是,番薯幾乎整個植株都可供人類食用。遇有歲荒,番薯藤、葉均可充飢。

  華南農學院楊寶霖,根據清同治八年刻本《鳳岡陳氏族譜》記載,萬曆八年,陳益與友人在安南(今越南),應部族酋長之邀赴禮賓館宴會,每次宴會都有一種叫做薯的食物,味道甘美,前所未見。

  陳益想獲得其種,但安南明令禁止這稀有品種外傳。於是私下融通那裏的僕人,終於獲得。當地盛產銅鼓,陳益就買下銅鼓,將種薯藏在銅鼓裏,間道出海,但被發現。當地酋長麾兵逐捕,所幸風急帆揚,追兵莫及。萬曆十年夏,陳益回到家鄉。

  明中期起因倭寇作亂,實行海禁,陳益由海外還鄉一事被鄉間惡霸盧某告發,當即被下獄。幸得陳益在朝為官的長兄陳履,求救於同宗的一位御史。這位御史奉命巡按東粵,接到訴狀,為陳益平冤昭雪,無罪釋放。

  陳益回國之初,已將薯栽植於花塢;雪冤回家,但見薯已繁殖許多,挖出一顆品嘗,味道更加鮮美。為感念其來處,因名「番薯」,從此「種播天南,佐粒食,人無阻飢。」

  陳益又買下祖父陳志敬墓右稅地三十五畝,招佃農植薯。此地就在虎門鎮金洲村,舊名「小捷衙前」。陳益臨終遺囑,歲祀大祭,子孫們以番薯作祭品。

  直到文革前,陳氏族人祭祖都有兩顆紅皮番薯,上書:「紅薯一對,富勝千箱」。陳益引進番薯過程,正代表了廣東人敢作敢為的性格。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