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山宗水源 悠久歷史──「一帶一路」中的青海

時間:2019-03-20 03:17:15來源:大公報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雲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世界屋簷,大美青海。青海,位於中國西北腹地,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東北部,昆侖山橫貫中部,唐古拉山峙立於南,祁連山矗立於北。獨特的山水之間,流淌着蒼茫的歷史故事,承載着厚實的文化內涵,珍藏着寶貴的文物遺跡。二○一九年二月,《山宗.水源.路之沖││「一帶一路」中的青海》在首都博物館開展,舞蹈紋彩陶盆、銅鳩首犬吠牛杖首、金牌信符等國寶級文物登場講述青海往事。

  青海,山水萬重,農牧兼蓄,扼守要衝,民族融合。作為絲綢之路南線(青海道)的重要途經地和連接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節點,歷史悠久,東西方文化匯合。/郭京寧 文、圖

  一 雙孔石刀

  遠在三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青海已有人類生活的痕跡。小柴旦湖等遺址勾勒出人類征服青藏高原最早的證據。

  新石器時代的馬家窰文化、青銅時代的齊家文化等諸多原始文化大放異彩,證明青海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馬家窰文化的雙孔石刀,呈長方形,凹背弧刃,通體磨光,雙面開刃。器身並列鑽有兩孔,兩孔周圍鑽出十五個小窩坑,加上兩側的羽毛狀琢缺,排列秩序是不是像鶚面?這種鑽孔石刀又稱「爪廉」,是一種適用於黃河流域的農業用具。

  二 舞蹈紋彩陶盆

  青海的彩陶紋樣種類繁多,風格獨特,造型飽滿凝重,結構均衡嚴謹,筆鋒流利生動,富於變化,具有流線韻律和強烈動感,在中國燦爛的遠古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世界彩陶文化中的奇葩。

  馬家窰文化的舞蹈紋彩陶盆,口沿處有成組的對頂三角紋和短斜線紋,外壁繪有三道平行弦紋,最引人注目之處在於口沿內壁繪有跳舞的人形圖案。人形分為兩組,一組十一人,一組十三人。他們頭上帶有寬大的頭飾,下身穿着裙裝,正手拉着手一起跳着歡快的集體舞,展示着高原先民優美的體態和輕盈的舞姿。人物之間以弧線紋、斜線紋、圓點紋相隔。人物的腳下飾有四條弦紋。

  這件盆舞蹈形象傳神,堪稱稀世珍寶。人像動作整齊一致,呈現出一副活生生的集體舞畫面。靜態中透着靈動,古樸中蘊着灑脫,隱隱瀰漫出遠古文化的神韻,把遠古時代人們翩翩起舞的形態表現得淋漓盡致。據專家分析,陶盆上所繪的集體舞,與至今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仍在跳的鍋莊舞十分相似。

  三 人頭像彩陶壺

  馬廠類型的人頭像彩陶壺,人面部目、耳、口鏤空,頭髮、睫毛、鬍鬚皆用黑彩描繪。目半閉,翹鼻,口半張,鼓腹,腹部有對稱的環形耳,上繪黑彩螺旋紋,整體畫風寫實寫意兼具,人像如同一尊不倒翁。

  四 齊家文化的

  雙口提樑彩陶壺

  著名的齊家文化,距今約四千二百年至三千六百年,是目前青海最早的青銅文化,分布於黃河上游地區。雙口提樑彩陶壺,雙口間用寬弧形提樑連接,通體用黑彩繪折線紋。造型新穎別致,紋飾簡潔明快。渾圓的壺身上,彩繪紋飾平均分布,表明古代匠人在繪紋前已計算好紋飾的大小和間距。等分圓周,表明他們已有樸素的數學,特別是幾何學知識。這件器皿不是生活中的實用品,因為使用它傾倒液汁時,十分不便。因此這類器皿,應是在公眾舉行某種儀式時的特殊用器。

  五 四面人像銅杖首

  齊家文化之後是卡約文化,這是青海地區的本土文化。「卡約」為藏語,意為山口前的山地,是青海分布最廣,最具地方特色的考古學文化。

  杖首是手杖的頂端裝飾。四面人像銅杖首平座內空,四面雕有人像,其中兩面人像面向一致,另外兩面反向對稱。人像高鼻闊目,頭頂中脊凸起,與鼻樑連為一體。

  六 銅鳩首犬吠牛杖首

  如果說四面人像銅杖首展現的是威嚴,那麼銅鳩首犬吠牛杖首則展現的是田園情趣。鳩首杖為尊老敬老之物,多為古代老者所持。因為鳩是「不噎之鳥」,用鳩鳥作飾物,寓意「老人不噎」。

  鳩首杖的鳩首圓眼長喙微張,頸作管銎,鳩鳥頭部有一母子牛。母牛掎角呈「○」形,背脊凸起,翹尾。腹下有一小牛吮乳狀,鳩喙尖部站立一犬,與母牛相望,作犬吠狀。讓人不禁聯想造型背後的故事:頑皮的小牛犢惹惱了牧犬後藏到媽媽的腹下吃奶去了,牧犬不依,跑來算帳,母牛瞪圓了眼威脅牧犬,不讓牧犬靠近牠的孩子一步……

  七 辛店文化的彩陶靴

  辛店文化,距今約三千四百年至兩千八百年,是羌人(中國西北地區的古代民族)創造的相當於商、周時期的青銅文化。國內首次發現的彩陶靴,由底、幫、筒組成,靴內中空。靴型簡單,但不乏時尚。通體施紫紅色陶衣後以黑色繪回紋、雙線帶紋、三角紋,反映出河湟先民的審美能力和創造力,令人驚嘆不止。

  彩陶靴表現了古人幫底分件的結構要求,且懂得採用獸皮的不同部位製作幫和底,同時將摩擦原理應用於製靴工藝中,例如靴靿和靴面採用較薄的柔軟的皮革,而靴底採用較厚的皮革。靴的造型與現代藏式雪地靴十分相似,說明早在三千多年前的青銅時代,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經會製作和穿用具有高原地域特徵,能防寒保暖的長筒靴子,在世界製鞋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八 漢代狼噬牛金牌飾

  秦漢時期,匈奴崛起於北方草原,在冒頓單于時期「破東胡,走月氏,威震百蠻,臣服諸羌」,青海羌人和西域羌人成為匈奴進攻漢王朝的輔助力量。漢武帝時期,西漢「北卻匈奴,西逐諸羌」。張騫兩次奉漢武帝命令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通道,使天山南北與內地首次聯成一個整體。這條通道就是後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漢昭帝時,西漢設置金城郡,自此青海東部正式納入中央管理的郡縣體制。

  東漢時期則從金城郡中析置西平郡(今西寧市),進一步鞏固了漢王朝的西部邊疆。正是在此歷史階段,青海羌中道成為連通東西的交通要道,與靠北的道路共同組成了沙漠絲綢之路。

  金牌是匈奴文化的典型之物,用於繫掛,多以我國北方的動物為題材。作為本次展覽中的「流量擔當」,重三百六十五克的國寶級文物狼噬牛金牌飾,透雕出在茂密的灌木林裏,狼偷襲牛的瞬間情景:濃密枝葉的掩映下,一頭緩步穿行的牛,忽然被藏匿於枝葉後的一隻狼噬咬住後腿,毫無防備的牛前腿彎曲,低首作掙扎狀。整個畫面充分表現出了狼的狡詐和牛的無奈。牌飾層次豐富,畫面線條流動,是草原的生存法則和自然界弱肉強食的緊張氛圍的真實寫照。

  九 玄武硯滴

  硯滴,是一種文房器物,貯存硯水供磨墨之用。魏晉時期的銅鑄玄武硯滴,龜蛇合體。龜首前伸,雙目圓睜,口銜一淺腹小碗。龜甲邊緣呈蓮瓣狀,背部飾回紋,龜尾低垂。長蛇曲卧龜背,蛇頭曲伏在龜頸右側,花紋呈點狀分布於蛇身。龜腹中空,龜背中央有一管狀孔直通龜腹,是為注水口。同時,可以使用時控制水量。注滿水後用拇指封住圓管,無論如何傾斜,水都無法從龜口處滴出。而當拇指移開後,稍作傾斜,水即可經龜頸從龜口的小孔滴出,以此來控制水的流量。設計精巧,令人嘆服。

  龜蛇合體,古稱玄武,是「四靈」中的北方之神,氣勢雄渾,鎮守北方,北方在五行中屬水,用玄武做貯水的硯滴有其深意。這件器物設計精巧,融藝術性與實用性於一身,讓人嘖嘖稱奇。

  十 金扣蚌殼羽觴

  吐谷渾,為遼東鮮卑慕容氏單于慕容涉歸之庶長子。他的孫子葉延繼位後,以祖父吐谷渾為其族名、國號,並率領遼東鮮卑部西遷至青海東部等地,侵逼氐羌,成為強部。立國三百年,地跨三千里。「吐谷渾道」(「河南道」)因河西道堵塞而興盛,成為溝通中亞、西亞與中原地區的必經之路。自公元四世紀以後至七世紀下半葉,吐谷渾人成為青海歷史的主角。吐蕃政權崛起後,逐漸向甘青地區擴張,於公元六六三年滅吐谷渾。

  「持觴勸侯嬴」,李白《俠客行》中的羽觴即耳杯,盛行於戰國至魏晉時期。因兩側有半月形耳,如鳥之羽翼,故而得名。羽觴的材質多為漆、銅、金、銀、玉、陶等,十六國時期西寧出土的金扣蚌殼羽觴,杯身由一整塊蚌殼加工而成,口沿鑲有金片,雙耳也由金片製成。黃金與蚌殼之間連接緊密,可謂天衣無縫。黃金上還刻有細微的紋飾,既能美化和裝飾酒杯,也能起到防滑的作用。青海並不產蚌,何況這是件十三點七厘米長,十厘米寬的大蚌,所以這件器物應是中原流傳而來。

  十一 象飾金飾片

  都蘭出土唐代的象紋金飾,輕薄,表現出令人驚訝的手工業的發達程度。它以花紋鏨刻而成,方形邊框,邊緣有釘孔。大象長鼻大眼,張嘴長牙,一足抬起,腿腋下生花,背上有圓毯,中心呈花瓣三角星茫狀,有帶束繫,周邊花草圍繞。象非青海本土所有,而是來自異域,此飾片是文化交流的縮影。

  十二 唐代木鳥

  吐蕃政權滅吐谷渾之後,唐、蕃雙方隨即在青海地區展開了曠日持久的軍事與政治角逐。唐蕃時期興起一條連接中原與西藏、尼泊爾、印度的道路—唐蕃古道。青海成為這條中原與南亞間商貿之道、民族友好之道的必經之路。

  唐代的木鳥,鳥首低垂,以墨繪眼,長頸,身上有兩個平行的楔槽,用以裝翅膀,尾翼上翹,做工精湛。

  十三 明銅鎏金觀音像

  自元朝之後,青海河湟地區呈現出多民族聚居、多種宗教並存發展的格局。這一時期,茶馬貿易興起,青海的茶馬古道成為連通中原與藏區茶馬貿易的重要通道。

  明代銅鎏金觀音像,頭戴佛冠,全身飾以瓔珞腰帶,手持蓮枝,袒胸束腰,下部着裙,跣足立於蓮花座上。體態細腰收腹,臍窩深陷,呈「S」形。手腳刻畫靈活纖細,充滿女性的柔媚之美。蓮座上刻「大明永樂年施」銘文。整體風格雍容華貴、富麗堂皇,是明代永宣宮廷的典範之作。

  青海,這片土地擁有曾經的輝煌。那些印刻着歷史印記的精美彩陶、生動多彩的青銅器皿、肅穆莊嚴的宗教造像,無不令人驚嘆祖先非凡的創造力,中華文明的遠古流長。

  本展覽將至二○一九年六月。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