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明洪武釉裏紅清逸高雅

時間:2018-11-21 03:16:14來源:大公報

  圖:南京博物院展出「鎮院之寶」明洪武釉裏紅歲寒三友紋梅瓶

  十朝古都南京虎踞龍蟠,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年號洪武,此後的五十二年間,大批功臣貴族聚居南京,使得一九四九年後南京地區出土於明代功臣貴族墓的洪武瓷器成為研究中國元明兩大王朝過渡階段瓷器燒造藝術的關鍵。今年十一月初,南京博物院展出「鎮院之寶」明洪武釉裏紅歲寒三友紋梅瓶。這件世間現存唯一保存完整的洪武釉裏紅帶蓋梅瓶,胎質堅硬,造型優美,紋飾精緻,釉質滋潤。據南京博物院介紹,該院收藏各類文物四十三萬餘件,其中瓷器近半,這件洪武釉裏紅帶蓋梅瓶是瓷器中難得的精品,一九九三年,被國家文物局定為一級文物。/大公報記者 陳 旻 文、圖

  一九五七年三月,在江蘇省江寧縣東善橋孫家山附近的被人叫作「娘娘墳」的土包包上發現了一座明代墓葬,出土的四十七件文物中,有一件景德鎮窰出產的珍品「明洪武釉裏紅歲寒三友紋梅瓶」精美絕倫。其他皆為死者生前的生活用品,除一件銅杖頭,一雙銅筷和一面「湖州孫家」鑄造的小銅鏡外,以錫製的明器最多,有燭台、香爐、香筒、罐、瓶、壺、缽、盒、盤、碟,以及銅火盒、銅三足帶繫爐等,體形都很小,製作粗糙,且無花紋裝飾。考古專家奇怪,這些普通的陪葬器與精美的歲寒三友紋梅瓶實在反差太大了。這些文物是當地農民在平整土地時挖出,經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徵集收藏入南京博物院。

  「娘娘墳」中葬公主駙馬

  從同時出土的一塊墓誌石上所記載的墓主人姓名、身份和埋葬時間,為考古專家確定了此墓主人為明代駙馬都尉宋琥和安成公主。

  二○○七年,經過專家甄選和市民投票,在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四十三萬餘件各類文物中評出十八件「鎮館之寶」,這件明洪武釉裏紅歲寒三友紋梅瓶排名第二。

  步入「鎮院之寶」展廳,這件明洪武釉裏紅歲寒三友紋梅瓶在燈光的映射下靜穆優雅,無聲地散發着歷史的光亮。

  梅瓶小口、短頸、溜肩,肩以下修長,假圈足。通高41.7厘米,腹圍68.4厘米,口徑6.3厘米。坯體色白而堅致,瓶身份做兩段,兩段瓶身接胎處在距底21.5厘米處的表面隱有棱起一周。瓶蓋作釧形,頂部有火焰鈕高聳。器身裏外施白釉、釉層較薄,底面露胎。蓋內亦未施釉。釉下用銅紅料繪出裝飾花紋。

  這件瓷瓶的裝飾分為七層,最下一層是十瓣變體仰蓮,二層是海水紋,再上畫松竹梅圖,佔到瓶身的三分之一,是裝飾結構中的主要部分,是景德鎮繪瓷美術家着力表現設計意圖與主題思想的用心所在。肩腹之間飾以纏枝菊花,再上是捲草紋和如意紋。頸部畫蕉葉紋一圈。七組花紋帶繁密而張弛有度,各自比例勻稱,主次清晰,線條流暢而富彈性,凝聚了製瓷藝人高超的匠心。

  考古專家說,瓶身所有裝飾題材的選取,都是和各自所在的位置相呼應並和諧得體。瓶上所繪的枝、葉、莖、桿、花朵以及山石無一不是顯現着它們自身本真的姿態,顯露其自然本色的美。

  梅瓶為墓主人心愛之物

  墓主人宋琥是明朝「開國功臣」鄆國公宋晟的次子。據史書記載,宋晟從小跟着父親宋朝用,長兄宋國興,投效「鄉里壯士」朱元璋,並以「渡江」,「攻集慶」,「克徽寧、征關陝」,「鎮涼州、破哈密」,「威著西鄙」深受朱元璋器重,封西寧侯。

  朱元璋去世後,朱棣發起靖難之役,宋晟在戰爭中站到了朱棣一邊,於是朱棣對他很感激。宋晟奉詔歸來,帶次子宋琥到南京覲見朱棣。永樂元年(一四○三年)由明成祖朱棣主婚,將安成公主嫁給宋琥。宋晟去世後,宋琥承襲了西寧侯的爵位,又被賜前將軍印去鎮守甘肅,還曾在南京負責祭祀明孝陵的活動,宋氏家族在明初雖顯赫一時,但榮華富貴並沒有伴隨宋琥的一生。永樂大帝駕崩後,到了洪熙元年(一四二五年),宋琥被禮部尚書以不恭之罪彈劾,被剝奪了爵位和俸祿。五年後,宋琥在鬱鬱不得志中去世,他的妻子安成公主,於十三年後在南京逝世,夫妻二人合葬於南京江寧的響龍山。

  由於明代早期定都金陵,生活在江蘇的開國功臣和其他高官勳戚甚多,這些人的喪葬禮儀由中央控制,制度嚴格,因而表現出聚族而葬,葬地環境好,墓葬級別高、規模大、等級多、砌建精、隨葬品豐富而豪華的特點。

  瓷器是明早期功臣貴族墓中的高檔隨葬品,考古研究人員認為:「宋琥被削去爵位後,按照規制,他是不能使用特別高規格的陪葬品的,在宋琥墓中,共出土了四十七件隨葬品,除了這件梅瓶,大都是平常器物、有的是很小的明器。這件梅瓶應該是由皇帝賞賜給宋氏家族,為宋琥生前喜愛之物,死後便與他一起下葬了。」

  專家鑒定這件梅瓶為明代洪武官窰,但考古學界亦有不同論述。

  飾有松、竹、梅「歲寒三友」題材的景德鎮瓷器,始於元代,盛行於明,主旨是寓意人的清高,堅定、驕傲、勇敢,不怕壓,不畏難,不怯逆境,怡然自得,傲雪凌冰的品德操行。也有考古學者認為,這件宋琥墓出土的瓷瓶底層的蓮瓣裝飾,被畫成近似古建築物上的壺門樣式,卻是元、明兩代青花和釉裏紅瓷器上的主要裝飾紋樣。關於此瓶松、竹、梅裝飾畫,「中國陶瓷之父」陳萬里先生進一步指出:「所畫的松竹梅又與元代繪畫的風格相似」。特別是梅花的枝老花大,圈點畫萼,以及在根部襯以蕉石山坡,石用鈎邊渲染,竹節注意上下連接,「上一筆兩頭放起,中間落下,如月少彎」。竹葉用筆「勁利實按而虛起一抹便過」的畫法,都是元代畫家擅用的筆法。由於南京博物院藏的松竹梅瓶裝飾畫的風格與這些元代繪畫特點又相彷彿,有專家認為這是一件元代景德鎮窰燒製的釉裏紅瓷酒經瓶,是在明代宣德四年被置放於駙馬都尉宋琥夫婦合葬墓中室的一件祭器。

  朱元璋偏愛釉裏紅

  在元、明、清三代諸朝中,洪武官窰釉裏紅最為豐富。裝飾題材多見花卉紋,主要是採取折枝或纏枝形式表現的牡丹、蓮花、茶花和扁菊花等,扁菊花尤為多見。其次是松竹梅歲寒三友或竹石芭蕉、園林景致等題材。

  南京博物院這件明洪武釉裏紅歲寒三友紋梅瓶的七層裝飾畫,選材得體,主次分明,用筆純熟,兼有丹青之妙。考古專家認為,特別應該注意的是景德鎮窰的繪瓷大師不是以水墨作畫,而是用筆蘸着釉料來摹寫敷彩,點染皴擦,功夫更是不易。他們是用銅紅料為着色劑在胎上繪畫,然後再罩上一層透明度高的釉料在高溫下用還原焰燒成的,這在中國陶瓷史上被稱為「釉裏紅」,它的發明是元代景德鎮製瓷工匠們對人類物質文化的重大貢獻之一。

  燒造釉裏紅對窰室氣溫要求比較嚴格,需要在1300度左右的窰火中進行,氧化銅在高溫之下變成紅色,燒製一件釉裏紅瓷器非常困難,只有經驗豐富的窰工才能掌握好火候。元代釉裏紅處於初創時期,呈色不穩,表現為紅料濃重,淺淡的較少,大都發色不準,紅料濃重得趨灰,淺淡的趨綠,銅紅料積聚處有爆釉現象。

  這件釉裏紅梅瓶發色呈褐色。不過,考古專家認為,這件梅瓶,白釉發色油潤,繪畫生動自然,梅瓶蓋上的花紋是紅底白花,而瓶身主體紋樣卻是白底紅花,瓶蓋與瓶身形成了靈動的對比,使得整件梅瓶雖然花紋繁密,卻不單調,視覺效果清逸雅致。

  據考古專家介紹,中國古代改朝換代,常用紅色表明正統,朱元璋生於安徽鳳陽,在南方發跡,定都南京,在五行學說中,南方屬火,以赤色為代表。朱元璋早年參加過紅巾軍,「朱」就是紅色,「洪武」也與紅諧音,因此朱元璋認為紅色與自己命數相合,非常吉利,這些因素導致他對紅色的格外偏好。朱元璋曾下令御窰廠大量燒製這種釉裏紅瓷器,使釉裏紅工藝在這一時期有了發展,但燒成率依舊很低。明代御窰廠規定,凡是燒得不好的瓷器,都要被砸碎掩埋,因此流傳下來的完整器很少。

  由於明太祖朱元璋以紅色為貴的禮制,在明代初期洪武年間,釉裏紅曾被大量燒造,用作皇家御用瓷,只有王公貴族才能擁有。南京宋琥墓中出土的這件明洪武釉裏紅歲寒三友紋梅瓶也彰顯了他不凡的高貴身份。

  御窰燒製用於賞賜

  明代瓷器考古是江蘇在內地的一大優勢。著名瓷器研究專家耿寶昌先生認為:「明太祖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直至目前,尚未發現帶真正洪武官窰紀年款的瓷器實物。因此,在明代早期瓷器的研究中,洪武瓷器的真實面貌如何,仍是一樁正在探索的懸案。」從一三五六年三月,朱元璋進入南京城後,景德鎮的製瓷業實際進入明代瓷史,但由於任何時代的文化藝術要形成自己的完整風格,都要經過一個從前代內涵到後代內涵的過渡階段,而這個過渡階段因為存在着亦此亦彼的特殊事象,恰恰構成了觀察與研究中的盲點與難點。考古專家強調,洪武瓷器研究在中國陶瓷工藝史上便具有挑戰性的學術價值。

  梅瓶是南京地區明墓中別具特色的隨葬品,是明代製瓷業高度發達的代表性作品。這件明洪武釉裏紅歲寒三友紋梅瓶特別受人矚目。考古專家認為,根據南京地區明代墓葬出土器物分析,梅瓶作為一種特殊的隨葬品,主要用於開國功臣、皇族、擁有特殊權力的大臣或太監墓中。造型端莊優雅、紋飾構圖精美的梅瓶之所以能構成一種喪葬制度,主要原因應是其具備較複雜的製作工藝和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而且可能主要是由御窰燒製而用於賞賜或饋贈。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