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雲端共享香江閱讀論壇 疫下書遊祖國壯麗山河

時間:2021-11-26 04:26:04來源:大公报

  圖:「重新發現中國之美:從地理領略祖國壯麗山河」講座香港會場嘉賓合影。

  【大公報訊】記者梅洛洛報道:「重新發現中國之美:從地理領略祖國壯麗山河」講座昨日(11月25日)在商務印書館尖沙咀圖書中心舉行。講座以「這裏是中國」系列圖書為載體,以地理科普為切入點,通過院士名家、地理領域學者與圖書主創的分享與互動,帶領大家重新發現中國之美。

  著名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嫦娥之父」歐陽自遠,在線上分享中國科技的發展以及登月工程。他表示,選擇以中國古今著名的科學家「畢昇」、「蔡倫」、「張鈺哲」命名月球上的中國地名;中國古代傳說來命名,例如嫦娥四號的月球着陸點命名為「廣寒宮」,「天河基地」、「牛郎坑」、「織女坑」等;以及「華山」「泰山」「衡山」等中國名山的名字。目的是希望將中國的美好傳說和壯麗山河帶到月球。下一步將探索火星、木星等小行星,將中國燦爛的文明和山河之美帶給整個宇宙。

  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珠海學院校長李焯芬表示,小時候對中國地理都是來自金庸小說,很慚愧沒有真正了解美麗的中國山河。之後作為水利工作者40年才真正踏足祖國的山河,每到一處看到的不只是山河風景,還是一個個人文情懷與歷史故事,「《這裏是中國》以廣闊的地理視角和宏大的時間尺度解讀中國故事;以唯美的照片、專業的地圖、深情的文字描繪祖國的山河,讓我們在享受視覺盛宴的同時,了解國家的過去、現在和充滿希望的未來。」

  科普知識學習從小開始

  香港地質學會副會長、香港浸會大學地理系講師招侃潛提到,對地理的認識需要科學的支持。他憶述自己曾在西藏拉薩考察時,見到很多人突然從家中衝到街上,此時正是汶川地震幾個月後。同行的科學家卻用地理知識告訴大家這裏不屬於地震帶,極小機會發生大的餘震,最終確實如此。由此可見科普知識對生活安全十分重要。

  「這裏是中國」系列作者耿華軍在線上介紹祖國山河形成的歷史與文化,並提到系列圖書還將出版另外兩冊,將囊括中國山河文化和地理歷史知識。

  年輕一代是國家和社會的未來,對於他們的教育,專家學者們都表示重視,歐陽自遠認為小時候的學習階段興趣培養很重要,如同埋下了一顆金色種子;更重要的是打好知識基礎,才能在以後的研究中獨立創新,樹大根深。相信年輕一代會成為未來中國的擔當者。

   部分圖片:主辦方提供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