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活化之路任重道遠

時間:2021-09-09 04:26:19來源:大公报

  圖:年逾八十的「箜篌匠」,依舊每天手作樂器。

  古代箜篌在屬於它的時代應運而生,是彼時宮廷追捧的時尚潮玩。然而隨着朝代更迭,勞作方式、審美眼光發生變化,曾經大眾化或者潮流化的技藝缺失了生存的根本,逐漸被束之高閣。時下,對非遺文化來說,最好的保護方式不是將其放到封閉的保險箱內直到被遺忘,而是「使用」和「活化」,讓人們重新認識它,讓市場重新接受它。

  但對此,「箜篌匠」黃禕琦卻坦言「無能為力」,擺在眼前的第一個實際困難就是年齡。「想要商品化,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我已經八十二歲,歲月不饒人。復原復現對我來說都是學術行為,把兩千八百年前的東西做出來,交給博物館。之後怎麼處理,不是我能考慮的……」

  另外,因為市場上的古代箜篌質量良莠不齊,「如果要將其商品化,我們很擔心質量不好的東西充斥市場。」以出土箜篌為例,它以胡楊木為主材料,現在胡楊木難覓,製作也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唐箜篌,目前放眼中國會彈奏的人不過一千人,市場認知尚且有限,想要「活化」更是任重道遠。「古代箜篌裏,就豎箜篌可以變成商品,但我們還是希望,等箜篌的製作更加標準化後,再推廣商品化。」

  以藝術品標準製作箜篌

  當下,黃禕琦夫妻還是以藝術品的標準製作箜篌。為了讓箜篌的外形更為美觀典雅,許碧蘭還參加了香港中文大學研修國畫和裱花課程。她為箜篌設計的「衣裳」每一件都不重複,經常是從龍、鳳、喜鵲、丹頂鶴等元素中吸取靈感。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