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莫華倫做中西文化溝通者

時間:2018-08-11 03:17:02來源:大公報

  圖:莫華倫指香港缺乏歌劇表演的場地/大公文匯全媒體攝

  在古希臘的劇場音樂中濫觴,被十七世紀以來歐洲諸多戲劇大師的生花妙筆點綴,再加上二十世紀之後美國百老匯的改良和推動……歌劇作為歐美的代表性藝術之一,無論是在表演形式還是審美內涵上,都深深滲透着西方文化。但莫華倫,一位黑眼珠、黃皮膚的中國人,以自己的勤奮和才能,以及對歌劇的熱愛,在歌劇領域為華人獲得了眾多的「第一」。/大公報記者 黃杜煜

  莫華倫是首位簽約世界十大歌劇院中柏林歌劇院的東方面孔,也是首位於世界四大歌劇院中的倫敦皇家歌劇院獻藝的華人男高音歌唱家。他的足跡遍及巴黎歌劇院、羅馬歌劇院、皇家丹麥歌劇院等世界一流劇院,用英、德、意、法等多種語言扮演了超過六十個歌劇角色。

  在至今超過三十年的藝術生涯中,莫華倫邊行邊唱,餘音不絕。他讓西方人認識到華人在歌劇藝術上的天分和勤奮;也讓中國人體會到歌劇這一西方藝術代表的厚重與優雅。已近花甲之年的莫華倫曾表示,不想再唱新的歌劇。他將對藝術的熱情和多年經驗更多地傾注在導演及監製的工作上,在國外推廣東方藝術,在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普及西方經典,做中西文化的溝通者。

  初見莫華倫,他給大公報記者的第一印象是獨特的氣場。無論是神采奕奕的「莫氏」大眼睛,還是虎虎生風的步伐與手勢,或是談笑間那屬於歌唱家的胸腔共鳴,都無一不彰顯一位世界級歌劇大師的存在。而隨着採訪的深入,記者意識到,這種氣場正是來源於對歌劇藝術巔峰的追求,來源於一顆愛國愛港的赤子之心。

  「藝金」惠港是喜訊

  記者採訪時,恰逢國家藝術基金宣布向在內地工作學習的港澳台藝術工作者開放項目申請。只要是受聘或就讀於內地藝術機構、學校,年齡在四十歲以下的香港藝術工作者,都具備申請資格。對於這一消息,他的興奮溢於言表:「國家藝術基金對港人開放,對香港文藝界來說是一個喜訊!」多年來一直奔走於內地和香港,推廣歌劇藝術的莫華倫,十分清楚這一政策的價值。據他介紹,向國家藝術基金提交的申請項目,必須是原創作品,一旦成功申請,資助金額最高可達四百萬元人民幣。

  在藝術創作中,創意十分重要,但是如果沒有資金支持,再好的創意也很難實現。從藝多年的莫華倫對這一點十分清楚,他說:「所有文化藝術,一定要有創意,但也要有資金,沒資助,你只能在想。」

  莫華倫笑言:「從國家層面支持香港藝術團體和內地團體合作,是非常好的。」他表示,一方面,一些對內地不是很熟悉的香港藝術家,尤其是年輕人,可以有機會更好地了解國家;另一方面,國家級別的基金能夠認同香港的文化藝術團體,也體現了支持。「這是相輔相成的。」莫華倫說。

  歌劇發展陷瓶頸

  時代變遷,社會發展,現代人在移動設備和互聯網的包圍中成長,過於習慣痛快淋漓的偶像劇和直截了當的流行歌。而被眾聲喧嘩所包圍的歌劇,似乎已如明日黃花,逐漸凋零。「流行文化,英文叫entertainment,和真正的表演藝術是不一樣的。」在他看來,歌劇之美是歷久彌新的,「歌劇是世界認同的國際藝術,是衡量一個社會文化水平的標準」。

  秉持這些理念,莫華倫於二○○三年創辦了香港歌劇院,並且一直擔任藝術總監,推動歌劇在流行音樂的重重包圍中唱出風采。但是,他對香港歌劇發展的現狀並不滿意。「香港歌劇院一年演出五部歌劇,而在北京,這個數字是三十部。」莫華倫直言,香港歌劇院的運作費用一年要幾千萬元,官方機構只資助幾百萬元,剩下都靠贊助和捐款,「這是遠遠不夠的」。

  除了資金,歌劇表演場地的缺乏和落後也成為了香港歌劇發展的瓶頸。「國際上不少文藝界人士都知道,去了國家大劇院才叫來中國演出,這就是一個代表最高水平的icon(標誌)。」莫華倫覺得,香港作為「亞洲國際都會」,也亟需一個與其地位相襯的演出場地。

  多元背景中國心

  莫華倫生於北京,長在香港,美國求學,歐洲發展,豐富多元的生活經歷給了他寬闊的文化視野和深厚的藝術沉澱,但漂洋過海落葉歸根,始終不能放下的還是對故土的眷戀。他曾經表示,北京和香港是其生命中無可取代的兩個地方,並說:「我以中國為榮。」

  自一九九五年回流香港起,莫華倫常常回到內地,推廣歌劇藝術。起初是去表演經典劇目,讓不少人首次體驗到了歌劇這一西方傳統藝術的宏大與協調;之後他更多地參與歌劇製作,不僅擔任多個劇院的藝術總監,還出任大賽評委,擔任音樂導師,不斷發掘歌劇人才。

  近年來,少數別有用心的人鼓吹「港獨」謬論,妄圖分裂國家。經歷過香港回歸前後兩個時期的莫華倫直斥,這是「大錯特錯」。他反問道:「請問現在的一些『港獨』人士在當年港英統治下的香港,有沒有講過要『港獨』?」「當年講一句就會立刻被抓進監獄!」

  莫華倫對內地與香港的未來表示樂觀,他說:「內地與香港本來就是一家人,以後只會越來越近,越來越好。」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