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高歌猛進的步伐一日緊似一日,最近,馬斯克推出了AI驅動的在線百科全書。百科全書是很特別的一類書。中國與西方自古以來都有集納匯編知識的傳統,而其成果,便是各種各樣的「百科全書」。在西方,以狄德羅為首的法國百科全書派於一七五一至一七七二年編纂出版了《百科全書,或科學、藝術和手工藝分類字典》,可稱百科全書的典範之作。我國歷史上,虞世南所編《北堂書鈔》,宋朝李昉組織編修《太平御覽》,以及更大規模的《永樂大典》,都具有「百科全書」的性質。目前已出第二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從一九七八年開始編纂,總計七十四卷,耗時十五年才全部出齊。
編寫百科全書有點像用知識搭積木,哪一塊有用,用在什麼地方,傳遞出一個歷史時期或某種觀念主導下關於人類知識的價值和結構的基本看法,也透露出這樣一種理念:知識經過整理、提煉會產生更好的效能。網絡社會來臨後,在線百科應運而生。就知識生產傳播而言,傳統的百科全書完成的是知識匯集和縱向傳遞,如果畫成圖示,大概是無數根垂直向下的線條,在線百科提供的則是知識分享平台,好比一張縱橫交錯的大網,每一種知識包括其擁有者表達者都獲得了平等的地位,在網上的每一個人既是接受者也是提供者。
或許可以把傳統百科全書稱為百科全書的1.0,在線百科稱為2.0,AI百科全書則是3.0。從1.0到2.0,發生的變化雖也不算小,但同屬於人類主體之間知識傳遞的範疇。3.0不啻一次巨變,在這場以「百科全書」為名的知識活動中,人類的主體地位岌岌可危,因為這「本」百科全書裏的知識,雖以過往的知識為原料,卻由AI親手調製加工。據報道,目前AI百科的條目還不多,但可以想見,隨着廣泛應用,其數量將迅速膨脹,怎麼保證其準確可靠,將成為AI提出的又一個新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