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戰國青銅的清越顫音穿越兩千載時光,與人形機器人的精準機械臂相遇,廣州奧體中心的夜空便成了跨越古今的對話場。第十五屆全運會開幕式上,三台產自深圳的機器人,代表粵港澳三地,敲響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青銅句鑃仿製品,用《彩雲追月》的悠揚旋律,為這場「活力灣區,夢想同心」的盛會拉開序幕,更寫下科技與文明交融的浪漫註腳。
這不是一次普通的演出,而是兩項紀錄的誕生──國家級綜合性運動會首次迎來人形機器人開幕嘉賓,全球範圍內人形機器人首次奏響千年青銅禮樂。八件「文帝九年」青銅句鑃靜靜陳列,它們曾見證嶺南古文明的繁華,如今在機器人的擊槌下重獲新生。這些文物對演奏者的敲擊力度與落點要求嚴苛至極,即便是資深樂師也需反覆揣摩,而現場機器人憑藉毫米級定位精度與毫秒級動作同步,以穩準的力度激活每一件古器的獨特音色,讓千年禮樂在科技賦能下煥發新彩。
這場古今對話的背後,是灣區新質生產力的硬核支撐。全運會表演機器人身高一百七十六厘米、擁有五十二個自由度,搭載着全球首創的自主換電系統與專屬智能體技術,能在八萬人的場館中從容應對動態環境。三百六十度無死角視覺覆蓋讓它精準捕捉樂器位置,一個網絡通信架構保障三台機器人無縫協同。
當古老禮樂遇上現代科技,當嶺南記憶碰撞未來智慧,這場跨越時空的演出,不僅展現了大灣區「古今交融、開放包容」的獨特氣質,更預示着這片熱土將以新質生產力為翼,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續寫更多精彩篇章。接下來,這些「機械使者」還將深入十五運會的各個角落,在賽場、指揮中心、媒體中心提供智能服務。古今交響未歇,灣區活力正盛,這場科技與文明的雙向奔赴,恰是十五運會留給大灣區動人的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