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果在北京的電子地圖上查「公主墳」,會得到好幾個結果,其中最著名的一個在復興門外。這個地方,我曾經非常熟悉。二十多年前,我到北京讀大學,校園在西三環,入校通知上寫得明明白白,從北京火車站前往學校有多條公交路線,但大多要在「公主墳」換車。當時對北京的地名不甚了了,只覺「公主墳」這三個字自帶皇家光環,又透露着一種過於寫實的神秘。在學校住了幾天後發現,「公主墳」是從我們學校外出幾乎繞不開的中轉站,也是一處繁華的商圈。於是,「去公主墳」成了同學間常說的話。
北京史料記載,公主墳曾叫王佐村、苑家村,清嘉慶帝第三女莊敬和碩公主、四女莊靜固倫公主同年而亡,埋葬於此。民間傳說永遠比歷史浪漫。有一種說法,長眠於此的是乾隆皇帝收於民間的義女。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著名作家瓊瑤到北京旅遊,路過公主墳,聽到了這些傳說,大有觸動,寫出了小說《還珠格格》。一九九八年小說又拍成了電視劇。
小說和電視劇風靡全國的那幾年,正是我到北京最初的幾年。瓊瑤、金庸等港台作家,是我們這代人的文學導師。金庸和瓊瑤大概也是最早的男頻、女頻文學標籤。男讀金庸,女讀瓊瑤,標記了一個時代的閱讀風尚。說實話,我沒怎麼讀過瓊瑤的書,但知道「還珠格格」的故事梗概,或許因為故事本身,或許因為這個故事和我青春歲月裏無數次響起的「各位乘客,公主墳到了,請有序下車」互為回響。
就在前幾天,十二月四日十三時二十二分,很突然地,瓊瑤竟在家中離世。她留下遺書說:「不要為我難過。我已經『翩然』的去了!」書迷們卻無法不難過。消息傳出的那個下午,朋友圈裏同輩人痛悼瓊瑤時,不免憶起被她的小說賺去的眼淚,以及淚水打濕的青春。而淌在我回憶裏的,還有翠柏古槐環繞的公主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