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爾賽宮是一座藝術寶庫,作為外國遊客,卻只能走馬觀花,在重要的宮室、畫作前匆匆打卡而過。不過,有一處所在卻讓我心生別樣觸動,這便是鏡廳。據官方介紹,鏡廳長度為七十三米,三百五十七面鏡子組成十七個巨大的拱形鏡面,與十七扇落地玻璃窗遙相呼應。如此設計是為了反映花園窗戶外的景觀,造成宮牆「消失」的效果。當年,玻璃是昂貴的奢侈品,如此「一擲百鏡」,再一次表現出凡爾賽宮之奢華。
我走進去時,鏡廳裏擠滿了遊客,或許因為人多,鏡子本應造成的開闊、空明的視覺效果反而不彰。鏡廳的大貌我並不陌生,因為早在讀中學時,我就在歷史教科書上見到過一百多年前一群衣冠楚楚的人在這裏開會的照片。當然,書上的照片是黑白的,不清晰。不過,顫巍巍的水晶大吊燈,一百多年來似乎沒有變化。
照片和現實疊套在一起,我彷彿看見了一百多年前的歷史。一九一九年一月十八日,巴黎和會在鏡廳正式開幕。參會者一千多人,代表了二十七個國家。這場以和平為名的會議,實則是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的交易。中國作為戰勝國,不但沒有取回應有的權益,反而遭到進一步的羞辱和損害。弱國無外交的悲壯消息傳到國內,爆發了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中國的歷史由此進入關鍵的轉折時期。
眼前鑲滿鏡子的法國大廳,就這樣寫入了萬里之外東方古國的歷史。臨危受命的顧維鈞,第一時間向國內傳遞消息的梁啟超,《外交警報敬告國人》的作者林長民,走上街頭的北大學生許德珩、傅斯年、羅家倫,還有與國內相呼應的巴黎留學生和華僑商人。他們的共同努力終於迫使北洋政府代表團發表聲明拒絕在和約上簽字,鏡廳裏的陰謀宣告破產。這段歷史,我在書中、影視中看過多遍。身臨其境,撫今追昔,感佩前賢,感懷國運,朂哉自勉。
(旅法紀行之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