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蘇格拉底、耶穌有什麼共同點?美國韋斯利安大學(Wesleyan University)校長Michael Roth在新著《學生:一部簡史》(The Student:A Short History)中提出,他們都是出色的老師,而且代表了不同流派的教學法,教出了不一樣的學生。孔子因材施教,重視和諧,他的學生以他為榜樣。蘇格拉底教學生質疑權威,自我反省,擁有批判性思維的同時保持謙虛謹慎,但也沒讓學生根據某種教義生活。與他們不同,耶穌的學生都一致認為基督代表唯一正確的道路,因此全身心投入傳播福音,發展信徒的事業中去。
但本書的重心還是學生。作者指出「現代學生」的概念始於十八世紀「啟蒙時代」。從此時起,學生與過去聽命於師父、亦步亦趨的學徒不同,成為能學會獨立思考,並因此獲得自由的個人。他提到美國幾位文化名人,比如女權主義先驅者Jane Addams,黑人思想家W.E.B. Du Bois等,說明現代教育的成功之處正是在於培養出對抗傳統,深刻思考並付諸實踐,改變社會的人。不過,當前語境下,「學生」(student)一詞不如「學習者」(learner)更受青睞,因為後者明確提倡積極學習、主動學習、獨立學習的態度和行動。
歸根結底,作者認為成功的學生都能通過學習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模範學生從學習中找到「真愛」,下功夫提高自己在某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最終分享學到的東西。我們每個人都該終身學習,當好學生。最後,出色的老師能啟迪學生,培養人才,而優秀的學生也能給老師帶來靈感,促進老師的成長。教學相長,不外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