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是創作的第一步,而我從當代心理學家蓋瑞.克萊恩的研究方法論,領悟了一套我稱之謂「聆聽.自問.四步曲」。第一步是自問「這個故事為什麼難忘?」第二步是建立故事的時間線,問自己「事情是如何一步步發生的呢?」接下來是第三步。
第三個問題是「在這個故事中,主人翁有哪些選擇?若選擇不同,故事會如何發展?」回到克萊恩的經驗,他會在聆聽個案期間,詢問醫護人員當時的重大抉擇。假設在治療過程中,醫護人員必須在使用某種藥物或進行手術之間做出選擇,這些決策不僅改變了患者的治療結果,也決定了整個故事的走向。
我經常說到,故事涉及改變,而改變往往來自主角的一個選擇。如果我們能理解故事主人翁的考量,我們就能更清楚地看到、記得故事的主軸。透過這一步,我們可以將一個單純的事件轉化為一個充滿張力的情節,這種張力來自於每一次重大的選擇,而這些選擇,則關係到故事的成敗或結局。
到了第四步,也是最後一步,我們要找出「故事的隱藏得着或道理」,我們可以問自己「在這種情境中,哪裏藏着主人翁可以得着的經驗?」舉例,那一位醫護是否因為一次醫療失誤而更重視了家庭?又或更留意到自己的自我中心呢?
但,我們必須留意的是,所謂「尋找得着」,不是以我們作為聆聽者的角度,而是要以故事主人翁的位置,找出這故事對他的得着。兩者之分別在於,前者會令我們容易陷入「論斷」的心態,往往不自覺地透過論斷他人的不是或缺點,來找到我們得着的道理。
相反,若然我們專注於故事對主人翁的得着,哪怕是主人翁因犯錯而上了一課,我們作為聆聽者的態度始終是懷着同理心,而不是論斷或指控。如此一來,主動聆聽可以讓我們挖掘出不同事件蘊藏的智慧,將其轉化為可供他人學習、欣賞的動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