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當代兒童文學作家賈桂琳.伍德森(Jacqueline Woodson)在她的回憶錄裏寫道:「即使是沉默,也有一個故事要告訴你。只要聆聽,聆聽。」這番說話,我不能同意更多。
聆聽是創作的第一步。好的故事,往往不是憑空編造,而是一種挖掘的過程。但問題是,我們未必是一名良心的聆聽者,更可能不懂得何謂「主動聆聽」。
當代心理學家蓋瑞.克萊恩(Gary Klein)以研究直覺而聞名,多年來他與消防員、飛行員、醫生、護士及士兵等專業人士深度訪談,探討他們如何在極端壓力下作出生死攸關的決定,從中尋找那些直覺時刻。在此,我想討論的不是克萊恩的研究結果,而是他的方法論,我稱之謂「聆聽.自問.四步曲」。
「聆聽.自問.四步曲」是這樣的:克萊恩提到,當我們聽到別人的經歷時,可以用四個步驟將聽到的材料轉化成有用的故事材料,而這四個步驟,則以向自己(而不是向對方)詢問四個問題為開端。
第一個問題是:「這個故事為什麼難忘?」舉例,假設你在聆聽一位醫護人員的往事。他提到在某次急診中遇到了一名重症患者,他永遠記得那患者的臉上帶着極大的恐懼。這樣的故事,患者的病情未必是最重要的部分,重點是那一位醫護人員所感受到的情緒。情緒,就是這故事的記憶點,也是故事最觸動人心的地方。
當我們問自己「這個故事為什麼難忘?」的時候,我們的「聆聽」就有了第一個方向,我們會找到故事的重點,同時,捕捉到故事最真實的、純粹的吸引力。
第二步是建立故事的「時間線」,而我們可以問自己:「事情是如何一步步發生的呢?」當我們進一步詢問那一位醫護人員時,他會告訴我們接下來的救治經過、他當時面對的難題,以至其如何克服。這些內容,就是故事的情節,它讓我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整個故事的發展。
有關第三與第四個問題,我們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