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二十世紀著名美國小說家馮內果(Kurt Vonnegut)的經典作品《第五號屠宰場》或《貓的搖籃》,會着迷於他獨特的奇幻、幽默,以至對人性的觀察,但大家未必知道馮內果也是一位故事結構研究者,更加設計了一套「故事坐標圖」。
馮內果的故事坐標圖是這樣的:縱軸是「G─I」軸(Good Fortune to Ill Fortune Axis),從上到下,代表主角從幸運到不幸的變化;橫軸則是「B─E」軸(Beginning to End Axis),從左到右,表示故事從開頭到結尾的進程。
在這坐標圖上,故事的發展隨着主角的境遇變化而移動,描繪出故事的起伏。隨着情節的推進,故事線會從開端(「B─E」軸的起點)移動到結尾(「B─E」軸的終點),而主角的命運則會在「G─I」軸上升或下降,取決於他所經歷的事件。
接下來,馮內果提出了五個基本故事結構,而第一個是「人陷困境」(Man in Hole)。這種結構通常從「G─I」軸的中點之上開始,因為馮內果認為,讀者一般不喜歡看到一個開篇就是不幸的主角。
但,接下來,「做個虐待狂,讓可怕的事情發生在你的角色身上。這樣讀者才能看到他們的本質。」馮內果曾經如此說道。主角要「人陷困境」,而故事的剩餘部分則圍繞主角如何設法脫離這一困境,直到最終他成功脫險,並達到比起初時更好的狀態。
馮內果在坐標圖中表示,當主角擺脫困境後,這條線會在「G─I」軸上顯示為一個更高的點,標記主角的成長和改善。同時,他也接近「B─E」軸的末端,表示故事接近尾聲。
如是者,人陷困境的故事有六個環節:開篇幸福,但主角心存不安或不滿;被迫離開;受到恐嚇或威脅;想要回家卻無法如願;最終回家;結局幸福,主角心滿意足。
這樣的解說是否太理論化呢?現在,請你嘗試以「白雪公主」的故事套入這個「人陷困境」的結構,即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