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樸散為器/筆名\馮愛枝

時間:2022-11-16 04:25:13來源:大公报

  在十一月八日記者節這天,第十七屆長江韜奮獎評選結果揭曉。相比每年評選一次的中國新聞獎,以名記者范長江、鄒韜奮命名的長江韜奮獎每兩年評選一次,獲獎者更少,是內地傳媒界的最高獎項。值得一提的是,范長江本名范希天,鄒韜奮本名鄒恩潤,「長江」「韜奮」只是他們的筆名,但因為筆名「名氣」大,如今大家多把筆名認作本名。

  據新聞學泰斗方漢奇先生研究,用筆名在報紙上發表文章的風氣很早就有,最初是社會上對辦報這種職業持有成見,認為讀書人應該以科舉為正業,辦報是文人的「末路」選擇,於是盡量用筆名代替本名來發表文章。筆名除最初的「遮羞」作用,還有「避禍」的用途,如嚴復曾因「語涉激烈」擔心受到注意,便使用了「觀我生室主人」的筆名;戊戌政變後,維新派受到通緝,梁啟超開始改署「哀時客」、「中國之新民」以及有名的「任公」筆名。

  近日讀《胡適文集》,我注意到一件與「筆名」有關的趣事。事情是胡適先生在他主編的《獨立評論》裏提到,著名學者翁文灝對於「自己不很得意的文字就用他的別號,更不得意的就用他種筆名」。結果,因為胡適先生洩漏「編輯室的秘密」,翁先生自此不好意思再用原來的筆名在《獨立評論》上發表文字。

  對於筆名背後的作者,經常只有單線聯繫的編輯知曉,所以才有胡適「編輯室的秘密」之說。其實,筆名像是作者給讀者提出的一個「謎面」,有時破解「謎底」並非難事。在民國時主編《中國青年》的惲代英,用筆名「但一」發表文章,誰會想不到「但一」是「代英」的相近發音呢?魯迅先生看報上「三石」的署名,結合給他的通信,也輕鬆就推測出作者「該是畢磊」(人民文學出版社《魯迅全集》第四卷第二十一頁)。

  據說,唐代有一個名相叫宋璟,字廣平,許廣平先生便調換順序用「景宋」作筆名,與魯迅書信不斷。放到今天,如果沒有一定知識積累,「景宋」的謎面估計要急煞各位猜謎語的人。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