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知見錄/經典之路\胡一峰

時間:2022-07-04 04:24:33來源:大公报

  作家劉醒龍的小說《鳳凰琴》問世將近三十年了。前不久,在小說故事原型發生地湖北英山,舉辦了一次研討活動。第一次讀《鳳凰琴》還是讀大學的時候。為了準備在線研討發言,我找來《鳳凰琴》重讀了一遍,又把同名電影看了一遍。這部小說的文學價值,以及它推動改變民辦教師命運的意義,是有公論的。

  在重讀時,我突發奇想,想看看小說在當下閱讀生態中的反響。於是,在豆瓣網上檢索「鳳凰琴」,發現有兩個版本被收錄,一個是武漢出版社二○○六年版,另一個是河南文藝出版社二○一八年版,豆瓣評分分別是八點二分和八點一分。最新的評價來自二○二一年十二月。同名電影獲評七點七分,最新的評價是今年六月。這些數據,可看出作品之生命力。

  更有趣的是,豆瓣列出了喜歡讀《鳳凰琴》的人也喜歡讀的書。其中有魯迅的《野草》《吶喊》《彷徨》,路遙的《人生》,還有「八○後」作家雙雪濤的《平原上的摩西》。這些書都可歸入現實主義譜系。《鳳凰琴》作為這個譜系中的重要一部,也是評論家論定了的。就此而言,豆瓣提供的信息並不能導出什麼新的結論。不過,豆瓣重複的「舊結論」,不是評論家建構的,而是根據網友閱讀偏好「算」出來的。換言之,它提供了評論作品的另一條道路,即便終點相同,道路本身的意義也不容忽視。

  由此,我又想到,在互聯網閱讀興盛,閱讀社交屬性增強的環境下,文學經典化的確認途徑,或許應有新的變化。在以前,「沉默」的普通讀者、「潛在」的閱讀痕跡,在技術上無法被記錄,很難得到重視。現在卻不然,一部小說有多少讀者,圖書印量已不是最重要的指標,各種閱讀軟件和網站累積的數據,才是更「真實」的反饋。科學看待和使用這些數據,必將成為文學評價中至關重要的問題,而且會越來越重要。對此,我深信不疑。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