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知見錄/數字藏品\胡一峰

時間:2022-06-22 04:24:42來源:大公报

  最近,數字藏品火了。用網絡語言來說,站上了風口。風口這個詞很形象。自然界的「風口」,把許多東西揚在空中,絢麗的氣球,或髒亂的垃圾,一體均沾。商業的風口似乎也差不多。

  在朋友圈看到了幾款藏品,大概都是風口吹起來的,很難讓人有入藏的「雅興」。比如,有一組世界科學家的3D形象中,長相差別無幾。中國的幾位都是葫蘆型的腦袋,綠豆小眼,加上鬍子。識別度主要來自他們的標誌性道具。站在字模上的應該是畢昇,拿着一長卷紙的想來是蔡倫,抓着長龍也似一串數字3.1415926……的老兄自然是祖沖之,守着地動儀的必是張衡了。外國的幾位,愛因斯坦是個爆炸頭,居里夫人是女性,牛頓乾脆頂了個蘋果來驗明正身。

  這讓我想起小時候去鄉間小廟,進了山門,先遇到站在兩旁作勢欲撲的「四大金剛」。四神面容相仿,我識別的辦法是看他們各自的「法寶」。老大舉一把寶劍,老二懷抱琵琶,老三手持巨傘,老四臂纏金龍。如果按《封神演義》裏的說法,這四位本是四兄弟,是謂魔家四將,老四的法寶也不是龍,而是花狐貂。但貂在南方少見,鄉下人見識也少,或許因此改成了更容易塑也更熟悉的金龍。不管如何,既為同胞手足,長得像倒也可以理解。中國的這幾個科學家相隔百年千年,為何也是一副面孔,令人費解。

  其他如應高考發榜之景的「太學小狀元」、「鯨榜題名」,畫風也低幼粗糙。數字藏品風口下魚龍混雜,可見一斑。作為收藏品的藝術,離不開稀缺。數字藏品的興起,客觀上給機械製造、數字複製條件下的創作氾濫建了一道壩。在技術加持的稀缺性下,數字創作具有了被收藏的合法性。但是,藏品並非限量、稀缺便有價值,最重要的還在於藝術品質。在製造和保證稀缺性的同時,更用心地創造和保證藝術性,才是數字藏品的發展正道。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