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瓜 園/文字「通脹」\蓬 山

時間:2022-05-25 04:24:30來源:大公报

  前幾天,一篇探討「中文已死」的文章刷屏。如今,大眾似乎越來越不會說話寫字了,到處充斥着耍寶賣萌、嘩眾取寵的低質媚俗語言,或是詰屈聱牙、含混晦澀的「大廠文學」、官腔辭令。

  由於計算機與手機打字的普及,提筆忘字成為通病;如今,「欲辨已忘言」又是流行症狀。遇到賞心悅目的佳人美景,管她是燕瘦環肥西子病,還是黛玉二喬扈三娘,統統都是「顏值爆錶」「粉了粉了」「YYDS」;任憑是春來江水綠如藍、漠漠水田飛白鷺,還是曉來誰染霜林醉、燕山雪花大如席,也一律是「打卡」「種草」「絕絕子」,再配上一連串的emoji、表情包、火星文。

  說「中文已死」當然有些誇張,內中痛心疾首的哀鳴情緒加成;然文字的泡沫化、碎片化、注水化日趨嚴重,通脹、貶值,確是不爭的事實。曾經,各類拼音字母組合、簡稱、「造梗」,被當作互聯網新潮、叛逆的招牌;如今卻成為了美感塌陷與思辨沉淪的沼澤,令人陷入其中無法自拔。

  有人拿「尊重多樣性」「存在即合理」作為藉口,但字裏行間,掩飾不住審美的缺失與匱乏、表達的淺薄與遲鈍。以前是有人為標新立異而故意不好好說話,如今其實是很多人想好好說話卻不會說了。洋洋灑灑的流水賬,不知所謂的「口水文」,輕佻、浮誇,大行其道。真正能提供知識、思考、美感的「硬通貨」越來越少。

  很多媒體,也禁不住流量誘惑,而主動投懷送抱,隨波逐流,加劇了語言文字的逆淘汰,助長了低智、反智的氾濫。語言文字根植於社會才能有活力,我們亦不必處處咬文嚼字,拈鬚推敲。然文字的形態之美、音韻之美、意象之美,怎忍心任由作踐糟蹋?尤其是作為社會公器的傳媒,更應秉持操守。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