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竹門日語/生活需要儀式感\簡嘉明

時間:2022-05-23 04:24:28來源:大公报

  為好友慶祝生日,五人終可不隔膠板同桌晚餐,自然如學生參加秋季旅行般雀躍,嘰嘰喳喳聊個不停。服務員端出生日蛋糕,我們先跟壽星女拍照,再一起分享美食,盡興而歸。回家後,一直感覺怪怪的,若有所失,卻又說不出為什麼。翌日終猛然醒覺:哎呀!昨晚大家忘了在生日蛋糕上點蠟燭,接連沒唱生日歌、主角沒許願、欠了切餅儀式,是服務員幫忙分發蛋糕的。

  我隨即通知眾人,有人睡前也想起來了,反而是主角還沒察覺,也不介懷。大家打趣說「腦殘」程度又嚴重了,很擔心有天會連買了蛋糕也忘記,吃飽正餐就鳥獸散。這冒失事件讓我想到近期常常在腦海浮現的三個字:儀式感。也許因看過不少專欄作者、生活文化博主與網絡KOL談「生活需要儀式感」的話題,讓我多留意了日常接觸的各種儀式。現實生活有數不盡的行為與儀式有關,牽涉人倫、文化、宗教等觀念;有條例規範的,如國家、團體和學校聚會前會先合唱,成員穿着制服;有約定俗成的,如大時大節各家庭要吃「做節飯」;也有出於個人的選擇的,例如剛過的「520」,不少人選擇當天向心儀對象表白,也會跟情人節一樣送花給另一半。有些人喜歡不依慣例,我行我素,也越來越多人推崇極簡生活,高呼儀式浪費資源。繁文縟節與鋪張揮霍當然不值鼓勵,但省略儀式也會少了許多對生活的期待、要求和趣味,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也會因而變得冷淡疏離。

  從前中國家庭吃飯前都要待所有成員坐下,再由晚輩有禮地向長輩一輪稱謂招呼後才可起筷,雖屬儀式,卻代表了對人倫、親情與禮儀的重視。時下一切從簡,家庭聚會長幼平等融洽無疑是好,但若連相處的基本儀式也廢止,用餐變成沒半聲招呼,喜歡坐下就吃,又邊吃邊看手機,飽餐後則各自離枱,那不但沒了儀式,就連寶貴的家庭溫暖也會漸漸消失。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