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知見錄/畫竹新法\胡一峰

時間:2022-01-19 04:25:09來源:大公报

  一九六一年,沈從文先生寫過一篇文章《抽象的抒情》。他提出:「文學藝術創造的工藝過程,有它的一般性,能用社會強大力量控制,甚至於到另一時能用電腦產生(音樂可能最先出現)」。現在,AI寫詩寫小說、作詞作曲已經不新鮮了,虛擬人佔領舞台的腳步越走越快。回頭再看沈先生此言,真叫人感佩。

  我瀏覽過一個自動生成中國山水畫的網站。這些AI畫作,在意境、格調,以及布局、技法上,均有可商之處,但一望而知是「山水畫」。「像不像,三分樣」,這說明它們至少在形式上具有了山水畫的外在辨識度。我還發現一條幾年前的「舊聞」,美國一位大學生利用普林斯頓藝術博物館的山水畫藏品,在畢業論文中開發了一款生成山水畫的AI模型,生成的作品竟然「騙」過了許多人的眼睛,有意思的是,說中文的人誤判的比例還更高一些。

  這位開發者把她的工作概括為從感興趣的東西中收集數據,用來分析或製作出技術工具。這話發人深省。對於很多人而言,AI模型的設計,是一件高大上甚至有些神秘的事。其實,任何技術新成果,只要進入生活,就會隨着發展被大多數人所掌握。電腦就是個最好的先例。

  人文領域的生產和其他領域一樣,也受到工具決定性作用的影響。新的工具不僅能提高既有內容的生產效率,還意味着新內容的產出。傳統文人大多能畫幾筆畫、謅幾句詩,和今天的年輕人幾乎都會用電腦打字、查資料一樣,不算是什麼了不起的本事。歷經近代以來的文化嬗變,我們掌控毛筆或文言的能力漸漸退化了,隨之也丟失了許多雅趣,和古人之間多了一層隔膜,可嘆可憾。

  風水輪流轉。等到學會AI模型的開發人變得更多,或許我們又能以新的方式拿起鍵盤鼠標形態的「毛筆」,在屏幕形態的「宣紙」上,把心中之「竹」酣暢淋漓地畫出來,實現以心馭技的新突破。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