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知見錄/「應急像」與「應急玫瑰」\胡一峰

時間:2021-05-07 04:24:27來源:大公報

  前日,在某教授朋友圈看到「應急玫瑰」一詞,不知何意,詢之,教我曰:彼校學生近日流行,把玫瑰置於校園公共場所,青年男女忽見有眼緣之人,便可就近取下一支象徵,表達愛慕之情。玫瑰為現代社會示愛之物,「應急」者,愛來之「急」也。

  感嘆創意的同時,想起讀漢學家楊聯陞先生《哈佛遺墨》時見到一則相關材料,趕緊翻查。果然,楊先生自述曾以「打像為誓」向陳寅恪先生請教,並引述了《北史》中的一則故事。大意是北齊時有個官員叫封述,為了兒子迎娶隴西李士元之女,送了許多財禮,快要舉行婚禮時,卻又斤斤計較,為了證明自己的誠意,他取出供奉的佛像,向李士元打像發誓。李嘲諷他:你哪來的「應急像」,想用就用上了。據楊先生考證,當時人用供養像為誓,類於西人舉十字架發誓。李士元稱之為「應急像」,即指需表明心跡時,觸手可及之佛像。

  「應急像」和「應急玫瑰」,意思相反,意趣卻相仿。由此又想到日常生活中的「應急」,似乎正在變少。在智能化的社會,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條。以前看小說或影視劇,那些每天按日程表過活的,必是大人物,而今天,職場中人的手機裏幾乎都會有日程安排。除非天災人禍,突發小事很難見縫插針地出現。

  以人生大事而論,「媒人志願者」給人牽紅線,總是把雙方情況問得清清楚楚,身高若干,體重幾何,是否整容,可有隱疾,又及學歷職業、收入多少、車房有無、父母脾性、姑婆鄰里,不一而足,這自然是出於責任心,為了精準匹配,免於應急不暇。不過,在我想來,拿着一份詳細履歷表談的戀愛,總少了點什麼。至少,那些本該偶現的火花,尚未閃光,便已熄滅了。若這樣的生活成為慣性,恐怕還會多出不少新的「套中人」吧。所以,「應急玫瑰」不妨多些,給我們添些不期而至的精彩。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