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談文論藝/客家山歌\嘉妍

時間:2021-01-15 04:24:08來源:大公報

  最近聽到一位本地學者談及香港非遺傳承,他說到本地有很多資源,當中就包含客家山歌,只是隨着城市化進程,客家山歌等本地民謠逐漸失去了他們的土地,甚至因為缺乏傳承人而面臨失傳困境。

  「夏日過後就係秋,唱條山歌來解愁……」香港客家山歌與本地的農耕文明變遷不可分割,當時的客家人,部分是由內地來香港,也將廣東當地的山歌唱法一併帶來,久而久之,他們唱山歌調節緊張的農忙時分,利用山歌傳遞人與人之間的情感。

  山歌內容不僅關係到農忙生活,亦直觀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和城市發展。時間來到上世紀七十年代,香港新市鎮的崛起衝擊本地農業,令人們失去了唱客家山歌的舞台。幾年前,筆者曾去過大埔一間社區活動中心,一眾耄耋老人還堅持舉辦歌唱會,在每一個音符間感受「爺青回」。只是有些人唱着唱着就沒了。

  時光匆匆,如今香港懂得講客家話的人逐漸變少,懂得唱山歌的人更少。年輕人也不願意去學習,畢竟離他們原本的生活太遠,就算勉強為之,也沒了當年的原汁原味。那麼等一眾識唱客家山歌的長者相繼離去,又從哪裏找尋它存在過的證據?

  最近聽到了內地歌手毛不易唱的《東北民謠》,他將東北民謠的小調融入流行曲,別有一番風情。不禁想,香港客家山歌可否也能找到與現代社會的對接點?在保持旋律風格不變的情況下,可否用作流行曲的創作元素?此外,民間也可在政府推動下,成立客家民歌團,繼而振興這門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當傳統民俗面對城市化衝擊,保育不易。或許有人質疑,傳承一個已經不合時宜的民俗是否重要?但它卻承載着一座城市的記憶,記載着前人走過的道路。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