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童眼觀世/炒散世代\梁 戴

時間:2020-10-01 04:24:31來源:大公報

  上期專欄講到筆者的公司想請一位兼職,最終乏人問津。筆者不禁反思不同年代為什麼有不同的職業觀。最簡單的理由是,工種隨着科技、經濟的發展而日新月異,如大數據分析員、KOL、寵物心理醫生、樹藝師……

  另一個理由是職場新世代心態的改變。筆者成長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正值香港經濟起飛,雖然機會處處,但大部分人只會轉工作,輕易不會轉職業。傳統的智慧是「滾石不生苔,轉業不聚財」,這與另一句廣東話「魚不過塘不肥」看似有矛盾,其實後者只是鼓勵打工仔人望高處,由一個小池塘(小機構、較低的職位)轉至一個大池塘(大機構、較高的職位)。在那個年代,術業有專精。

  現時,愈來愈多年輕人不只做一種職業,寧願「炒散」打幾份臨時工。炒散的人,目標簡單,就是希望工作彈性,即使賺少些,也不希望被束縛。不要以為一些體力勞動,或低薪的工種才會實行炒散。筆者身邊不乏一些高學歷的年輕朋友,大學畢業幾年了,仍然選擇過這種生活。

  有部分炒散人士曾經入了一些大機構,發現工作太辛苦、束縛太大,最終選擇離開。他們不想朝九晚五坐在辦公室、不想旅行都要向所屬機構請假、不想打風落雨都要擠公交、不想周末與朋友狂歡時,因為明天要上班,而掃興地提早離場……

  筆者曾經問了這些高學歷的「炒散一族」一條市儈的問題:「不想有一份穩定的職業,多賺一些錢嗎?」很多時對方的答案是「寧願要自由以及高質素的生活」。

  在經濟大環境轉差的情況下,部分僱主也選擇將一些常設的職位轉為兼職,以節省成本。根據香港的《僱傭條例》,非連續性合約的僱員屬於「三無」,即沒有有薪假期、休息日以及疾病津貼。有位僱主朋友無奈地跟筆者分析,新世代員工轉工頻繁,流失率高,與其耗費時間去培訓,倒不如主動將一些職位轉為兼職。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