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閒性閒情/禽鳥的滅蝗英雄/李英豪

時間:2020-08-14 04:24:12來源:大公報

  中外古今,種植禾本科植物(如稻米)的農夫最怕遇上蝗禍,人人聞蝗色變。數以百萬計的蝗蟲,突然鋪天蓋地飛至,遮天蔽日,剎那間就把農作物吃光;日日辛勤的農民真是欲哭無淚。

  數月前,四千億隻蝗蟲為患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地,使人憶起二○○○年五月時,我國新疆北部爆發大規模的蝗禍;但國內專家睿智,不欲束手無策和坐以待斃,想出妙計,立即從長興縣林城鎮空運飢腸轆轆的大批鴨子,作為雷霆救兵。牠們每天可以吃掉大量蝗蟲,胃口驚人;不消三個月,便消滅了百多萬畝農地上的飛蝗而建奇功。可見利用「天然殺手」,一物治一物,更為奏效。

  自古以來,常有蝗蟲肆虐。先秦《呂氏春秋》、《孟夏》篇也有記載:「行春令,則蟲蝗為敗,暴風來格,秀草不實。」古人稱之為蝗螽、螞蚱、麻札或馬札。殷商至西周時期,雖然務農的平民百姓對飛蝗恨之入骨,但一些玉工卻對其造型、神態感興趣,認為「好看」,故與螳螂一樣取其形,琢為佩飾;迄今則留存極稀。例如附圖,是西周初期所雕的玉珮(有小圓孔),以蝗蟲作造型,古樸簡拙,用寥寥單線條勾出眼、翅、上身的分節和蜷屈的纖足。其形態與一九七五年北京昌平縣白浮邨出土的西周玉蝗(現藏首都博物館)大同小異。後者較長,以兩道弦紋勾勒出頭部,上有圓孔,腹下鼓、尾部呈斜面較尖銳。有人認為是螳螂,但螳螂兩刀足較強壯(如殷墟婦好墓出土者),而刀足明顯有鋸齒(像三藩市第揚紀念館所藏者)。

  西周時期玉器中,不少皆琢鳥形;記得曾見一件珍品,外形應為燕鴴(俗稱「土燕子」)。以筆者觀鳥數十年所知,這種奇異的鳥兒現今每年春夏例從南方北遷,至我國甘肅西北部、四川西部和沿海一帶,等到六月天氣轉熱,就專以大量繁殖的蝗蟲為食;一窩約四隻雛鳥連親鳥,每天可吃五百四十隻蝗蟲,育雛期內,能吃掉六萬五千多隻,不愧是滅蝗英雄。西周時田野間也有不少燕鴴,成為農人的好友。另一種食蝗老饕是紅椋鳥,牠們聯群在天空飛掠時,恍如魔鬼化成一大團狂飆,上下左右盤旋飛舞。古代農民已懂得堆放石巢,吸引牠們遷徙到來。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