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書之妙道/雅俗分賞與雅俗共賞/鄧寶劍

時間:2020-07-09 04:24:38來源:大公報

  《論語》記載了這樣一段對話。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對於同樣一個人,由於評價者自身的立場是不一樣的,所以會有不同的評價,正如朱子所註:「一鄉之人,宜有公論矣,然其間亦各以類自為好惡也。」一個君子,好人喜歡他而壞人厭惡他,似乎簡潔明瞭,而現實要複雜得多,否則就不會出現袁崇煥被人人唾棄的現象了。

  藝術的評價似乎要簡單一些,因為面對一件作品,要比面對一個人來得單純。一件傑作應當受到什麼樣的評判?如果套用孔子的話,大概是,趣味高雅者好之,趣味低下者惡之。

  但現實同樣是非常複雜的。莎士比亞的作品受到眾多文學史家的讚譽,在上演的時候也頗受到大眾的喜愛,卻讓文學巨匠托爾斯泰感到厭惡和困惑。藝術的評判並未因評判者趣味的雅俗而顯得涇渭分明──雅者賞雅作,俗者賞俗作。

  沒有涇渭分明的雅俗分賞,同樣,也沒有一團和氣的雅俗共賞。王羲之在書法史上如泰山北斗,理應受到所有人的尊崇,可唐代的書評家張懷瓘說他的草書「有女郎才,無丈夫氣,不足貴也」。

  如果把人簡單地劃分為好人、壞人,或者雅人、俗人,就會出現諸如好人厭惡好人、壞人喜愛好人、雅人厭惡雅作、俗人喜歡雅作等情形。人是複雜的,一個罪大惡極的人也可能對君子心存敬畏,因為他的心中自有善根。一個趣味高卓的人也可能對某件傑作無法理解,因為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嚴格地說,我們評判的都是某個對象在我們內心中的圖像,這個圖像有可能接近真相,也有可能歪曲了真相。孔子的話自有其警示的意義,評判不僅考驗被評判者,而且考驗評判者的素養。增進智慧,其實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